大封神之失落的革命

未半吉乐 4万字 343人读过 连载

大封神之失落的革命十年前,电影《封神》立项。作为一个9岁就通读《封神演义》的人,我很难抑制对这个项目的热情。冉老师和我闲聊创作方向,我提供了一个思路。作为经验老道的编剧,她立刻判断,这个思路不适合电影创作。这我能理解— ......
《大封神之失落的革命》是未半吉乐精心创作的玄幻奇幻,趣书网小说实时更新大封神之失落的革命最新章节并且提供无弹窗阅读,书友所发表的大封神之失落的革命评论,并不代表趣书网小说赞同或者支持大封神之失落的革命读者的观点。

最新章节:三十五、哪吒(中)35

更新时间:2023-10-18 22:23:52

《大封神之失落的革命》精彩章节-免费试读

十年前,电影《封神》立项。作为一个9岁就通读《封神演义》的人,我很难抑制对这个项目的热情。冉老师和我闲聊创作方向,我提供了一个思路。作为经验老道的编剧,她立刻判断,这个思路不适合电影创作。这我能理解— ...

免费阅读

今时今日,《封神演义》的文学价值和江湖地位,远低于同类题材的《西游记》,基本已是定论。

其实,单论故事格局,封神并不逊于西游。它情节曲折,出场人物众多,故事时间跨度长,战争场面宏大,线索多头迈进(这一点,是明确强于西游之处)。我们知道,西游叙事结构,是单线条正序。前半段,是孙悟空个人成长史,后半段,是师徒四人一路向西,打怪,但不升级。

封神对神魔幻术的描写,也不逊于西游。其神仙谱系,纷繁复杂的同时,又层次分明。而西游,神仙谱系颇见混乱,这可能是因为叙事线索单一。一路上,只要有助于主线索推进的神仙、妖法,拿来就用,用之及弃。这一段为了表现孙悟空厉害,就把他写的无人能敌,下一段想表现师徒四人遇到的困难很大,就把孙悟空写的窝囊不堪。一路上,这个也是XXXX大帝,那个也是XXXX真仙,很敢安名字。

由此可知,吴承恩其人,应该是很感性的一个人。才子型,显才华的细节处,很精彩,很高光,但整体结构上,有前手没后手。当然,这也不是西游独有的弊病,中国人写小说,包括明清,包括近现代,在战斗力崩坏这个问题上,老大别说老二,大家差不多。

封神真正的问题,也是他文学地位不及西游的核心原因,在于人物塑造。

封神是典型的中式古典章回小说,通篇讲了一个事儿,借事儿说一个理儿。人物为事儿和理儿服务,都是工具人。正义、邪恶、好人、坏人,泾渭分明。每个人物,都是作者构筑价值观的一块砖头。好人就是好人,从头到尾都是好人,干的任何事,都为了那个天然的宏伟目标。坏人就是坏人,出场的唯一目的,就是给好人找麻烦。正反双方都缺乏人物成长动线,所以魅力不足,人格结构是扁平的,也就难以产生阅读代入感。说白了,从体量看,封神算小说,从结构和文学目的看,封神充其量,是一大个儿的寓言。

而西游、红楼、水浒、三国,虽然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但却都不是完全意义上中式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标准范式。在人物塑造这一块,或多或少,都有点西方文学的意思。西方文学的底色是希腊古典英雄传说,非常重视人物成长路径,以及路径对人物性格发展的影响。而中国古典小说,则是借事讲理。人,是讲事儿不得不用的道具,事儿,是讲理不得不编的线索,道理讲清楚了,事儿就停了,人就扔了,随便安个结局即可。

注意!我绝不是说任何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都比借事喻理高级。我只是说,在小说创作中,塑造人物这个目的前置,是更接近它文学类型本质的技术方向。

我们来看看西游,孙悟空的个人魅力自不必说,唐僧、猪八戒,甚至沙和尚、小白龙,都有各自的人物光弧。如来、观音、太上老君、唐王李世民、牛魔王…也都鲜活立体,处置得当。人物写成功了,再反作用于故事,以及道理。于是,故事,也是个文学质地极高的故事,道理,也是个丰沃醇厚的道理。

西游如此,其他三部也如此。三国的关羽,忠义却自负;诸葛亮多智,却是个控制狂,把自己给累死了;水浒的鲁智深,粗豪而狡诘;武松,忠肝义胆豪气干云,却偏偏是个凶狠嗜杀的屠夫;宝黛钗加上王熙凤,是现代小说人物塑造技法的酵母;至于宋江、刘备、曹操,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人物塑造”这一课题的教科书级典范,把人的复杂性写到了极致。

反观封神,构建了一个庞杂、奇诡、宏大、瑰丽的玄幻世界,却没有塑造一个在文学意义上成功的人物形象,这很遗憾。

封神除了单一人物本身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个人物群像结构性的问题,就是缺一个孙悟空那样分量的主人公,这就造成了读者情感落点的天然失焦。姜子牙这个糟老头显然没有男一的卖相。你想啊,你是投资人,今天拍一个玄幻大片,想赚票房,怎么可能请蓝天野来做男一?不是说老爷子没演技,而是说作为“人气男一”,是有一个客观标准的,孙悟空符合这个标准,姜子牙则不符合。

再看纣王,纣王是明确的反一,在小说成型的年代,甚至现当代,都显然不可能把这个盖棺定论的千古昏君作为男一来捧。

杨戬本来很有卖相,可惜被作者塑造的太一头沉。除了知道他是玉鼎真人的弟子,再无其他交待。他父母是谁?有无兄弟?家住哪里?何时入门?为什么高出其他阐教三代弟子这么多?另外,人格也过于完美。从不打败仗,天生的问题解决专家。人长得帅的同时,性格甚至还温良恭俭让占全了。这显然不可信,以今天的文学标尺来度量,他缺乏读者心理投射靶向的安全感。

周武王不知为什么,被作者写成了一个摆设。这本来是他的战争,他作为发动战争一方的首席负责人,本应是钦定的男一。结果呢,却被无限边缘化,主要场景是被周营诸将保护,或者保护不周。可能是因为封神演义市场定位是玄幻小说,而武王作为一个没有法术且真实存在的凡人,在这部以神魔斗法、阐截之争为主线的小说里,只适合作为一个时代背景出现吧。

哪吒的性格,倒是很有主角相——一个性格充满缺点,很富现代精神的男一号。尤其是“闹海”到“被燃灯收服”这一大块,篇幅之巨,只有姜子牙的篇章可比。论故事精彩程度,丝毫不输西游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之前,和水浒的“武十回”。论文学价值高度,弑父题材走的够深够远,算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对价值观边界探索的难得佳篇。可以大胆猜测,作者写哪吒,写的自己都被这个角色迷住,难以自制,一写再写,后来发现有要写飞的迹象,封神演义快写成哪吒传了,于是匆匆收笔。可惜,入周营后的哪吒,迅速沦为功能单一的普通战将,专职负责解决魂魄系法宝,掉出了争夺男主的第一阵容。作者创作才能的光芒,在这里熄灭了。

除“人物塑造”这个体系性问题外,关于封神演义,还有很多飘散在章节间的非体系性问题,从我9岁第一次读全本封神开始,就困扰着我。

比如,纣王是个天生的昏君吗?照书中所载,他像一个没见过女人的屌丝似的,对着一座雕像发起了花痴。我们知道,这事儿,放在初出江湖的段誉身上合理,但一国之君的纣王,何至于此?商代的雕塑水平,我们在今天出土的青铜文物上可以窥见一二,这东西怎么就能让他欲罢不能,连基本的体面都不顾了呢?再有,纣王除性事外,其他方面表现,基本就一弱智,动不动就大怒,动不动就金瓜击顶,整本书没做对过一件事。可旁白中,对于这个人前期的文治武功,却又给了明确的正面评价。

再比如,妲己除了用妖法惑君之外,她到底美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在断头台上,让刽子手下不去刀?这太不科学了。在那种情境下,一个专业的刽子手,完全不应该犯这种错误。我们脑补一下,换做你是执行死刑的法警,手里拿着枪,你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你今天要处决的对象,你可以把她想象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女明星形象,比如妮可尔.基德曼。但你知道她不是明星,而是一个超级战犯,因为她,人世间生灵涂炭,世界超过1/3人口消失了。你会扣不动扳机?你会转头向法院监督员求情?

还有,妲己和纣王的关系,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就是一个大美女和一个见了美女就走不动道的色狼吗?问题是这大色狼后来天天和这大美女睡,一睡睡了十几年。除了后来加进了胡喜媚玩儿3P(是加,不是换,妲己从未被取代),就没换过人!这瘾头,得大到什么程度?这很难让人信服。所以我总觉得,他们之间,应该有别的什么原因吸引着彼此,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异乎常人的关系,一种在当时不能被普通人所理解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某种东西,不能被普通人以既有经验所框定,他们就会恐慌,然后呢,他们就会硬框,直到获得了重回认知经验边界之内的假象,才会重获安全感。“昏君vs红颜祸水”这对经典关系,就成了每代士大夫们对不照规则来的君主和宠妃的标配想象。只有认定了这样一组关系,他们才有下一步的行动纲领。德者,冒死谏;权者,废君王。事实上,在确定了经典关系后,前者,也是商容、比干确实照做了的,后者,恐怕也是闻太师将会做的。当然,最后闻太师战死疆场,没做成,但纣王无疑很担心他会这么做。

顺便提一句:闻太师几乎就是商末的鳌拜。康熙擒鳌拜前,也没有明确罪名,罪名都是后安的。闻太师如果没战死,难保他不会废了纣王,另立新君。而纣王对闻太师的情感,应该是尊敬+讨厌+惧怕。他肯定尊敬闻太师,毕竟闻太师忠君爱国、殚精竭虑不是假的;他也讨厌闻太师,君臣两人都是不世出的能人,都有极强的权欲、控制欲,都极度自负。两人管理国家意见不统一时,闻太师德高望重,十有八九是纣王服软,纣王怎可能不讨厌他;闻太师权力太大,威望太高,君臣发生权力冲突时,几乎全天下人都会站在闻太师一头。应该说闻太师废掉纣王的难度并不大。你说纣王怕不怕?

再说说姜子牙。这个辅佐开国君主推翻前朝的千古名相,在封神里的形象是这样的:修道不成器,说明天赋有限。人品一般,易怒、懦弱、失信,还包庇杀人犯。智谋韬略都普通得很。一般难度的关卡,靠杨戬,靠哪吒。难度增加的关卡,靠和他同样人品不咋地的师兄、师傅。所有战法,都简化为你扔一个法宝,我扔一个法宝,非常儿戏。

姜子牙真应该是这样一个形象吗?

历史上任何一朝,如果说中后期的丞相,还可能出几个庸碌之辈(那也只是纵向对比,只是相对而言!这么大一个国家权力系统的第二人,怎么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庸碌之辈?)那么开国丞相则绝无可能!你想,在治世,国家为那些人中之杰划定好了上升通道,但在乱世,整个国家人才系统失序的同时,又机会遍地,你要么逐鹿天下,要么如蝼蚁般死在一个无人知道的角落,你怎么选?而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会是些什么人?这些人一旦做出选择,就只能面对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只要一次选错,代价就是生命。每次选择,总有人选错,选错的人在半路下车,剩下的人获得下一站的参赛资格。题越来越难,人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极少数每次都选对了的人,才有可能走到终场,登上巅峰。

我们捋清了以上认知,再来想想姜子牙,他可能是书中那样一个形象吗?

所以封神里对姜子牙的塑造,应该是污名化的。原因嘛,除了作者的笔力不到之外(许仲琳对于神魔斗法的想象力极具天赋,但对于一个聪慧智者的想象力,却非常贫乏。封神里的角色,大都不怎么聪明),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的历史观问题。他希望把周得天下根本原因归结于天命,归结于周武王的仁德,仁者承天命而得天下,这似乎合法性更强。但对于一个开国之君的精神刺探,却又本能的小心谨慎,丝毫不敢带入武王的主视角和内心世界,这应该是小知识分子骨子里的道德本分在起作用。所以无意间把武王写的孱弱无能。但站在他的历史观上,又不可能让辅臣的作用盖过君主,所以姜子牙也等而下之,一并变成了弱鸡。

我心目中的姜子牙,应该是个绝顶聪明的军事天才。他必定擅长运用超越时代的战法。他还善于利用宣传,善于制造舆论,善于笼络人心,是一位心理学大师。这才足以支撑他在历史上真实的江湖地位——朝堂上的政治第一人+同时期地表最强军事统帅。

既然提到了姜子牙和武王人物塑造的bug,那么就再说说下面几位吧,他们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书中几个著名老好人——商容、比干、姬昌,其实还应该算上冤死的姜皇后、杨娘娘、黄娘娘等。

他们的存在,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商末真是一个天堂般的黄金时代啊!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就能登上权力舞台中央。不用干别的,只负责人好就行。这可能吗?要知道,他们都是宫廷斗争的胜出者,在成为万民称颂的贤臣之前,他们都做过什么?在普通民众无法窥见的深宫里、朝堂上,他们有着怎么样的表现?他们彼此之间真像书中所写那样,是毫无芥蒂,同心为国吗?那是个从蛮荒脱离没多久的时代,昨天还在与野兽争食,为了一口吃的,无所不用其极,今天就一个个都成圣人了?孔子那一套适用于士大夫的道德法则,要等到几百年之后才问世,这个时代,应该还没有成文的东西供他们做行动指南。那么他们的道德准则的参考坐标系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标准?还是遵循人类底层基因的利己本能呢?这里需要一个真相来还原现场。

前面关于武王的思考,再补充几句。我们先假设这个遍地神仙的世界,真的存在过。那么武王的傀儡形象还真不容易推翻。你想,神仙打架(真的是字面意思),你吐口气就刮大风了,我打个响指就打雷了…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个脆弱的人类,可不就只有被傀儡化的份儿吗?

我是丞相,我手握兵权,我还一身法术,我有一万种方法搞死你,每一种都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你会有安全感吗?你在我这样的丞相身边做大王,是不是得每天噤若寒蝉、唯命是从?因为我随时可以把你废了或者直接干掉,再推一个大王上位,毕竟你身后有近百个候选人翘首以待。

姬发在这种威胁中,最后平稳过渡,安全抵达彼岸。而不是像后世的刘禅那样,靠装疯卖傻求生存,最后仍没搏到一个好下场,我想,他必有他的独到之处。

西周的天选之子不是姬发,是伯邑考。此人是长子,又英武仁德,极富存在感,可惜是个情感丰富且不懂抑制的暖男。被妲己的女王范儿征服后,一发不可收拾,惹了不该惹的人,被剁成了馅儿。姬发之后有四子姬旦,此人虽然名字搞笑,却是后来名留青史的周公旦,辅佐二帝成王,权倾天下,地位相当于清代的多尔衮。其他九十几个儿子里,可能也不乏才干卓绝的。姬发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除了长幼序列的优势外,他可能是书中所写的那个懦弱、缺乏主见的老好人么?当然,如前所述,这一切成立的大前提,首先得是那个神仙打架的世界并不真的存在。否则,一个凡人,就算机关算尽,也还就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带着这个想法,我设定了这本小说的基础世界观:在那个远古蛮荒的年代,人类还没有攒下多少与大自然相处的经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阈值还很低,会把风吹、草动、日升、月落这些都归结为神迹。因此,那场群雄逐鹿、牛人辈出的战争,经过口口相传,就变成了一场神魔大战。比如哪吒,也许就是一个普通战将,他可能骑着一匹很好的马,可能名字就叫“风火驹”之类的,他可能在某次战斗中,用随手不知道哪儿捡来的铜环砸烂了某个敌将的脑袋。于是,后来在人们传说里,他就成了那个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的神将。郑伦、陈奇这哼哈二将,可能是两个善于用毒的将军。哼哈之术也不是技能冷却,而很可能是用来掩人耳目的,吸引敌人注意力,方便暗中下毒。雷震子没准儿就是长得丑点,并且自有一套战法,也许是利用绳索什么的,从空中攻击,也许碰巧发明了什么超越时代的反重力装置,但限于时代因素,没有大规模量产,后来失传了。土行孙就更好理解,他可能是最早发明地道战的人。杨戬和闻太师,是书中唯二额生竖目的异类,他们之间也许存在某种血缘或宗族关系。云中子、赵公明、十二金仙们,应该是借着道家身份打掩护,实际有自己政治主张的在野知识分子。

好,您看到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想阅读这本小说了,也可能已经开始想跟我抬杠了。那么我想说一句:以上几千字,看着煞有介事,但其实都是废话。这就是一本我胡编乱造的小说,写着玩儿的,您千万别拿历史来跟我抬杠。要抬杠,您先找许仲琳抬去。这本小说,我既没有文学追求,也没有商业诉求,纯就是为了自己写着过瘾。您认为写的不对,那就是您对。好了,看小说吧,好戏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