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源赵秀才(1 / 2)

大地苍茫,天地肃杀。

十月时节,北国已入寒季,冷风呼啸,大街上的枯树,白茫茫一片,俱结了冰霜。

民生多艰,晨曦刚露,清源县关帝街上的百姓,便纷纷早起,为一天的生计奔走。

“卖枣子哟!灵宝大枣,又甜又好吃哟!”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年背着个大箩筐,沿街叫卖。

这少年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一双大眼睛却十分灵动,在大街上扫来扫去。

古汾客栈是太原府最大的一间客店,关帝街上有一座‘脚店’(分店),是街上最热闹繁华的所在。

客店对面,有两个铺子,分别是曹家油饼老店,和郑家瓠羹老铺!

两个铺子中间,搭着一个茶点棚子,棚内热气腾腾,茶博士忙来忙去,生意很是不错。

卖枣少年来到茶点棚子外时,目光陡然一亮,快步跑了进去。

“赵秀才!你最近起的挺早呀!病全好了么?”

一张棚桌边,坐着名青年,大约二十来岁,五官秀气,面色略显苍白,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样。

关帝街一共三名秀才,那青年便是其中之一,名叫赵玉城。

赵家是外来户,前年搬到关帝街,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去年赵父病死,赵玉城失去收入来源,将一间屋子租出,靠些微租金,再卖些字画赚几个,勉强维持生计。

清源县是边关小县,识字人少,赵玉城的字画无人问津,七月时,租客又退了房,寻不到新租客!

赵玉城每日食不果腹,全靠邻里接济,才未饿死。

今年河北歉收,朝廷赋税却更重了。各家自顾不暇,没人顾得上赵玉城,他终于在困饿交加下病倒。

卖枣少年叫小顺子,平日卖枣之时,与赵玉城也算熟识,赵玉城曾教他写自己名字!

小顺子念着这份情,看望了他几次,每次还给他留下十几个枣子。

谁成想,赵玉城靠着那些枣子,居然挺了过来。

病好之后,赵玉城仿佛变了个人。

原来的赵玉城再穷困,也绝不售卖家产,落个败家子名号。

病好后,竟将家中几样值钱的家具全部变卖,每日或在城中晃悠,或坐在茶棚,边喝茶边听人聊天,一坐就是一天。

赵玉城侧头看了他一眼,微笑道:“是小顺子啊,我已无碍,来,请坐,喝杯热茶吧!”

小顺子将箩筐放下,在他对面坐下。

宋人时尚点茶法,在茶棚或者茶坊喝茶时,茶博士给你一袋茶粉和相应工具,由自己点吃。

赵玉城取了只茶盏,烫过后倒入茶粉,注入少许沸水,用茶筅调搅,然后又点两次水,点完都用茶筅搅拌,慢慢的,茶色呈乳白色,又微带绿色。

小顺子笑嘻嘻道:“你们读书人就是讲究,不用点了,我每次喝茶都直接泡,也不觉味道不同!”

接过茶盏,捧着喝了一大口,一瞬间就暖和了。

“我说二郎,你还是把字画的营生经营下去吧,能赚几个是几个,可不能整日里游手好闲呀!”小顺子劝道,俨然一副老大人口气。

宋人喜欢用排行相称,赵玉城家中排第二,故称二郎。

他目视着大街方向,缓缓道:“我自有分寸,你不必担忧!”

小顺子哪里肯信,翻了翻白眼,心想赵秀才如此胡乱花钱,这个冬天肯定要卖屋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