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苑书院(1 / 2)

牧年和姚田他们目前就读于清苑书院,清苑书院位于宁侯镇上,牧年和姚田他们家东南方向。

书院是小镇唯一的教书之地,自从墓北王在管辖境内推出文武皆重,以前由于频繁战争,全国都重视学武,忽视文学,后面朝局逐渐稳定。

四处动荡的局势也逐步稳定。墓北王管辖地区也开始重视文学教育,大量的儒生来到云州,琅洲,婺州,这三洲并是墓北王管辖的地方,宁候县即是云州的一个小县城,当起了老师,普通的秀才在地方,只能为自家减免一些赋税。而秀才在墓北王辖区可以当老师领取些俸禄。

来读书的学生家里都会有些闲钱,学生来此读书也会出些学费。所以即使小镇这个小地方也会有清苑这个书院。

有些大城,一个书院分为各种院,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选择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技能。在清苑书院之前,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读书的机会,只有他们能请得起私塾先生。

牧年和姚田基本每天结伴去书院,书院不大,十几个案台,下方放着竹席,每张课桌上面放着蜡烛台,砚台,镇石,还有书院统一提供的宣纸。

宣纸需要学生按照使用量缴纳银两,否则不会提供宣纸,明知道这里的宣纸比外面贵,但是学生也不得不使用这里宣纸。如果不使用这里的宣纸,那么你作的文章,写的字,书院老师且先生则不会进行批阅,称之为眼神不好,习惯了看此宣纸,其他宣纸无法看清。

大家都知道这茬事,但是且先生还是有一定真凭实学,听说他当年本可以中进士,但是因为一些权贵之人挤兑,生生剥夺了他的进士之名,也剥夺了其功名,最后对朝廷失望,才跑到墓北当起了教书先生。他也教出了一些好的学生,现在宁侯镇的县老爷也是且先生的学生。

书院课堂分三排,最中间案台前面则是夫子案台,夫子案台高于学生案台,便于夫子上课时发现下面学生小动作。和夫子迎面而坐的中间第一排则是姚田,牧年则是坐在左边最后面,第六排最左边,因为书院总共十六名学生,所以牧年右边是没有人的。

姚田坐在最前面,是因为他最受夫子喜欢。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也最得夫子意,对圣人也是最为尊重。那最早入学的时候是牧年的位置,当时入学之时,他凭一手好字而让夫子觉得他得到一个好学生。但是后面牧年的座位逐步到最后一排,连同排之人都没有,而牧年除了写的一手好字之外,其他的均不甚理解,不能说是不甚理解,而是牧年不愿意学习这些文化。

特别是子为父纲,臣为君纲这些之内的。再加上书院推崇秉烛夜读,而牧年从来都是申时并离开学院。对于这种不好学的学生。

夫子是越发不喜欢,要不是夫子想着有教无类,再加上牧年爷爷的请求,以及银子给的足,恐怕这种不尊师重道的,也不反省自身的学生,早已被且先生逐出课堂。

牧年也经常是课堂里面的反面教材。虽然牧年非常不认可老夫子所教授的知识,但是还是碍于老爷子的要求,还是会时常来到学院学习,毕竟还是能学到点东西的。老爷子经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书对于少年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书中有些理论牧年虽然不认可,但是有些确实说的也很不错,听听也无妨,自己不想听的,牧年就练习老爷子所教的画符之法。

况且书院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这里人多也十分热闹,这些原因也是让牧年愿意来书院读书的理由。

清苑书院第一排分别是中间牧年的发小姚田,左边是知县掌上明珠,穆雅熏,右边是且先生的侄子,且旭生,听说是私生子。因为以大家对且先生的了解,且先生对自己这个侄子尤其的好,别人猜测不可能只是侄子。

这天上课,老夫子问到。“怎样治理国家啊。”

“君臣父子要各守其理。”第二排左手边的学生抢回答道。

“这句话何解。”且夫子问到。

“国君行事合乎礼,臣子行事合乎忠。”那学生继续回答道。

“不错不错,那如果君行事不合礼,更甚至违背天理,又该当如何。”且夫子继续问道。

“那臣子应当谏言,天下无不是之君,必是臣子不够尽责。”学生继续回到到,夫子嘴角轻轻扬起,显然是对此回答甚是满意。

突然教室响起一阵呼噜声。大家寻着呼噜声,纷纷看向最后排的牧年,唯有且旭升仍然盯着书。此时姚田半捂住脸,像是有点头疼。心想:“哎,牧年又要挨夫子的批了。”

刚才回答的学生则一副幸载乐祸的微微一笑,转头看到穆雅熏正准备回头。又收起刚刚的笑容,担心被自己心仪的女人发现自己这幅表情。

这个少年名叫,王少川,是一名县上富商的儿子。只见雅熏淡然回头看向最后一排。雅熏回头看了一眼,她只看到案桌上趴着一个人,然后又转过身去了。

她平常也很少和牧年打交道,她平常也只是沉渐在课本之中。打交道比较多的是姚田,且旭生,以及追求她的王少川。

“牧年!!!给我出去”。夫子大怒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