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生意经24(2 / 2)

早上,因为这碗都打了,三人就只能用盆吃饭。

用盆吃饭确实是不太像话,实在是不雅观。

但是最近的集市也要周五,只能先将就将就了。

这两天薛父在村里跑了几圈,想着要个猫崽子养。很可惜,没有那种正好的猫崽子。

但这老鼠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尤其是这两天这耗子就跟闹天宫似的,晚上特别的闹腾,让人睡觉都不安生。

于是薛父就去大老张家借了一只花狸猫,先在薛成龙家里捉几天老鼠。要不晚上真的睡不好觉。最重要的是这老鼠还特别爱啃编条。

动了编条就动了家里的财路,所以薛母也就忍受了猫屎的味道。

但这借来的猫,总是要还回去,所以还是要买耗子药。

这次也不用周五就去赶集了。

因为现在编筐的效率太高了,家里已经摆不下这些土篮子了。所以薛成龙需要提前去镇卖土篮子了。

镇是附近最大的镇子,所以镇的早市里也是最繁华的。即使这里天天有集市,这人流也没有少过。

这次薛成龙是冒蒙过来的,以前没到镇卖过东西。

冒蒙就是鼓起勇气第一次去做,前路未知,不知是否凶险。

冒蒙就是冒失的蒙头做事情,指的是第一次做比较困难的事情。

镇子里的早市和农村的集市不太一样。

农村集市的摊位是靠早早去占位置,早占位置就就能占个好位置。

城里早市里的摊位相对固定,因为这些摊位就是交了钱的,而且是相对固定的。

像薛成龙这种临时过来摆摊的就只能去早市里的尽头去摆摊。这都是应有之意,薛成龙也不在意。

再说这偏远的摊位,这空位就大,那么多的土篮子也能摆开。再说这附近都是临时过来卖农产品的农民,过来逛的也多是农民,所以这土篮子卖的也挺快的。

大城镇就是大城镇,这集市里卖的东西也和农村的集市不一样。

城里的早市里卖吃食的非常多,不像农村集市卖的都是农产品和农具的。

这里卖的更多的是吃食,看的薛成龙眼馋不已。

比如这里有卖大果子的。大果子其实就是软了的油条,是难得的美味。

这里不但有炸大果子的,还有炸麻花的、卖豆腐的、卖干豆腐的、卖豆腐脑,更有卖蜜三刀、羊角蜜的。那羊角蜜还分白色和红色。掰开羊角蜜,里面流出的都是糖。

但是这些吃食都太贵了,薛成龙也就是能看一看,自己吞咽口水,想象哪一天能吃上这种美食。

还是不看了,看多了,眼睛就出不来了。

自己左边的摊位一开始卖老丝瓜絮的,就是那种丝瓜老了之后剩下的那个网絮的东西。据这位摊主介绍,这种网絮可以当作洗碗布。

薛成龙是从来也没用过,家里的碗盘吃完都是用窝窝头蹭了好几遍,之后用水洗一洗就干净了,从来不用洗碗布。再说,家里的饭菜也没有油水,洗起来很简单的。

这个摊主卖力的吆喝,可是买的人寥寥无几,也印证了薛成龙心里的想法,这玩意并不好卖。

这里除了有卖丝瓜絮的,还有卖笤帚的,就是用笤帚糜子扎的扫帚,编这种扫帚也是一门手艺。

薛成龙家里的笤帚就剩下个笤帚疙瘩了,根本扫不起灰来,所以就计划去买了两个。还有家里的刷帚也就剩个把了,也得买两个。

笤帚、扫帚就是扫把的意思。

刷帚是刷锅用的笤帚。

刷帚在东北话里面是念shuashu。

这卖笤帚、刷帚的摊主出来卖这两样,还卖盖帘。

照理说薛成龙家会编土篮子,这扎笤帚、刷帚和盖帘的技艺也应该会。据薛父说他确实也会,但是他就是没给家里扎过。

薛母也催薛父好几回了,让薛父扎几个家里用着方便。哎,薛父就是不扎,咱也不知为啥。

据薛成龙估计啊!可能是这些东西都是女人操持家务用的物件,他上地干活用不到,所以他就懒得扎。

薛母也试着扎过,但是很可惜,扎这玩意不但需要技巧,也需要借助工具,还要有一把子力气。

薛母要技巧没技巧,要工具没工具,要力气没力气。扎出来的笤帚一扫地就散,刷帚一刷锅就掉穗,也就扎的盖帘还能用。

正经来说不应该叫扎盖帘,而应该叫缝盖帘,这盖帘就是用两层高粱杆交错缝到一起的,不用啥技巧,也不用工具。

薛母每隔几年就要缝几个盖帘,所以家里的盖帘从来没有缺过。

但是,因为薛父懒得做,薛母不会做,这笤帚和刷帚用的久了,就剩下个把子,已经没法用了。

正好卖笤帚和刷帚的摊主也缺土篮子,两人一拍即合,两个笤帚、两个刷帚换一对土篮子。

两人是物换物,各得所需,也没有吃亏占便宜这个说法了。

这位摊主还告诉薛成龙,这刷帚正常用就行。但是这笤帚他虽然扎的很紧实了,但是薛成龙拿回家后还得进行加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笤帚的穗的那块包上一块布,然后缝好它。这样这笤帚能用更长的时间,扫地也更干净。

薛成龙谢过了这位摊主,又到另一个摊主那换了一个好东西。什么好东西呢?是簸箕。

照理说编土篮子和编簸箕是同出一脉,都是编筐的一种。但是这位摊主不卖土篮子,也不卖筐,只卖簸箕。

簸箕的编条和土篮子的编条不一样,摊主用的编条是剥了皮柳条,编土篮子的编条应该是一种荆条。

为啥他只卖簸箕,不卖其他的呢?

用这位摊主的话说,这编簸箕比编土篮子需要更高的手艺,他自认为是个手艺人就要编这难度更高的簸箕。

当然,这簸箕更贵一些,一个簸箕换走了薛成龙两对的土篮子。

薛成龙就想着问下这位摊主这簸箕是怎么编的,其实薛成龙也没抱多大希望,毕竟这是人家养家糊口的手艺,告诉薛成龙不就是多个竞争对手么?

但是,这位摊主却非常坦然的告诉薛成龙这簸箕的编制方法。

编簸箕其实也很简单,但也是有窍门的。编簸箕需要把剥了皮的柳树条泡软,然后放到地窖里编。编的时候用根方木条压着排整齐的柳树条,用线交错编织。编好了就用力按压成型,之后再编把手就行了。

为啥在地窖里编?那是因为地窖里潮湿,空气流动小,这柳树条能保持柔软易塑性。

薛成龙也问出来,为啥愿意把编簸箕的方法告诉自己?

摊主告诉薛成龙原因所在。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一旦把一门手艺做熟了,基本上一生都不会改换手艺。

薛成龙家已经把编土篮子做的熟练无比,如果想改做簸箕。需要找编条、需要重新适应,最后还不一定能做得好。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会,不一定你能做的好。

你可能会编簸箕,但是你不一定能把这簸箕编的又快又好。

你们家已经把编土篮子做熟做好了,已经是顶尖的存在,如果改做簸箕,那很可能得不偿失。

薛成龙这次也是被上了一课,对待这位摊主也是敬佩不已。

确实,这做生意就是这样,一般都是做熟不做生,隔行不取利。

这位摊主可能是跟薛成龙唠嗑特别舒服,还告诉薛成龙一些生意口诀,据说都是他老年间听那些做大生意的掌柜们说的。

大生意怕跌,小生意怕歇。青货不同价,买卖不同心。小店买方便,大店买货全。生意无大小,做好是个宝。常去邻家看,生意不清淡。宁卖九毛九,不卖一块一。只要货干净,顾客就高兴。材中不卖薪,湖上不卖鱼。鱼少虾涨价,猪多羊也贱。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散。忠厚不折本,刻薄不赚钱。

经商不懂行,瞎子撞南墙。裁衣先量体,经商先摸底。新品抓不准,肯定要亏本。买卖不抢先,迟了不值钱。生意不怕小,就怕客流少。不怕卖不掉,就怕话不到。见人三分笑,客人跑不掉。顾客夸你好,胜过上报纸。

具体是啥意思,需要薛成龙自己去领会。

薛成龙怕自己记不住,拜托这位摊主帮助看一下,直接去找了位老师模样的人,借了纸笔,把这些语句都记录下来,留着以后慢慢领会。

之所以一下子能找到老师借纸笔,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位老师的胸前挂着学校的铭牌,上衣口袋上还插着钢笔。你说这样的人不是老师是什么。

当然,薛成龙给了这位老师一根烟,并亲自给他点上。

对待这位老摊主,薛成龙更加客气,直接把剩下的烟全给了他。

老摊主也没推辞,乐呵呵的接受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