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沈炼悲歌28(1 / 2)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徐渭的功劳,无论是计诓徐海,抑或是拿捏汪直。徐渭都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屡出奇谋而定乾坤,可谓是现如今最大的幕后功臣。

正当胡宗宪重重犒赏嘉勉,而徐渭本身亦洋洋自得之时。从北方传来噩耗却彻底摧毁了这来之不易的喜悦,让徐渭的感官从天堂一瞬间坠入到了地狱之中。

徐渭亦师亦友的堂姐夫沈炼,被宣大总督杨顺和巡按御史路楷共同污蔑为白莲教妖人。于十月十七日被处斩于宣府,不仅如此,他的儿子沈衮、沈褒,都被官府差役用杖打死。唯一留在绍兴老家的幼子沈襄,如今朝廷也发布明令,要求绍兴官府将他逮捕,并移交给宣府方面。

刚刚得知了这个消息的徐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确认再三之后,徐渭顿时眼睛通红,当即陷入到了癫狂状态之中。

徐渭突然发疯开始摔东打西,自然惊动了何心隐和胡宗宪他们。何心隐是少数知晓内情的人,徐渭因为童年不幸再加上青年遭遇坎坷,中秀才以后就一直患有这种疯病。一旦遭遇了过大的压力或是受到了刺激,就会失去理智,陷入到臆想狂乱之中。这也是为什么以他的才华,每每参加乡试都会落榜的原因了。他之所以迟迟考不上举人,就是因为连续数日被困在密闭的号房之中精神压力过大,继而引发了他的疯病。有一次乡试徐渭狂性大发,一口气将篇幅不超过千字的八股文写成了几万字的雄文,不仅用完了稿纸甚至还写满了整个桌子,扛着桌子意图交卷,真真是把旁边人吓得不轻。

不过徐渭对此讳莫如深,所以外人只是以为他不爱遵守八股文的行文规则,抑或是运气太差这才屡试不第的。毕竟在当时的绝大多数人看来,考场上是有魁星镇压,邪祟不敢来犯。徐渭每次在考场上发疯,只会被大众揣测为他祖上缺德,或是他自己做恶的报应,非但不会得到同情,反而很可能被他人进一步误解嘲笑。

何心隐很快打听清了事情的原委,他知道徐渭跟沈炼相交莫逆又是亲戚,如今骤然得知堂姐夫被冤杀,全家几近灭门。别说是他徐渭,就算是与之关联不深的何心隐,乍听之下也是怒发冲冠义愤填膺。

很快,收到消息的胡宗宪也赶了过来。只是徐渭见到这位平日里与自己最是相得的东翁,非但没有平复些许,反而更加激愤了,只见他指着胡宗宪的鼻子阴阳怪气说道:“这害死沈公的杨顺就是那严嵩老儿的义子,如今赵文华也死了,你胡梅林刚好递补上去如何?宣大总督给他严嵩做大郎,浙直总督再做个二郎,两个义子给他统合南北手握乾坤,他严阁老岂不快活至极?”

听到徐渭这番狂悖之言,胡宗宪也不免变了脸色,还不等他发作。徐渭又继续悲声说道:“他严家父子混淆黑白草菅人命,又有谁能奈何他们?天底下终究没有一处是净土,你胡汝贞为了你的志向且去折腰。我徐某人为了这口意气,却也容不得自身屈膝低眉。自此你我各奔东西,你做你的朝廷栋梁,我做我的闲云野鹤,就此别过罢。”

徐渭说罢也不管胡宗宪的反应,似哭似笑疯疯癫癫的跑走了。看见脸色阴晴不定的胡大人,何心隐知道自己该出来打个圆场了,于是赶忙安慰道:“梅林公莫怪,你应该也知晓些内情。文长素有癫病,也因此导致他科场蹉跎。沈公与他相交莫逆,他又是个重情重义的性子,难免为此受激旧病复发,说了些疯话,还请梅林公体谅则个,切莫怪罪于文长。”

胡宗宪也大体知道徐渭疯病的情况,所以只是摆了摆手表示无妨,让手底下人请大夫过来瞧瞧。徐渭这病由来已久,大夫除了扎上几针开一些安神去火的药方以外,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徐渭突发急病,自然就不能视事了。于是在何心隐等友人的护送下,先行辞别了胡宗宪,准备返回绍兴老家修养。胡宗宪只得赠予了好些金银,并向他们承诺沈炼幼子沈襄的事情他一定会代为周旋,尽一切可能保住沈家这一支独苗。

沈炼大徐渭十四岁,不仅是徐渭的堂姐夫,更是徐渭在军事方面的启蒙老师。他的人生经历也堪称传奇,虽然没有杨继盛那般成为官场新秀,但其文采韬略,也绝非寻常人可比。

沈炼年轻时随王阳明游学,阳明先生很看好他,称赞他为种种超卓的真用世之才。沈炼的父亲经商失败,致使家道中落,但他依旧坚毅向学。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以后,外放县令,他刚直锐利忤逆御史,可见其桀骜本性。

就因为他这种性格,导致他为官十年,始终还是在担任县令,不得升迁。直到嘉靖二十八年,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听闻了沈炼的名声,将沈炼调入锦衣卫担任经历一职。

沈炼与陆炳可谓是一见如故,但其性格类同嵇康,极为刚直狂放。素喜饮酒,每次喝高了就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陆炳与严氏父子交情深厚,故而也介绍沈炼与严世蕃共同宴饮过几次。

只是沈炼见不惯严世蕃在酒桌上仗势欺人捉弄其他客人的做派,所以常常公然与严世蕃唱反调,甚至还故意给这位小阁老反过来灌酒。严世蕃看在陆炳的面子上,也不好太过发作。

本来岁月可以一直静好下去,只是突如其来的兵乱打破了所有的太平光景。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右翼三万户首领俺答入寇兵临京郊。

当时京师守军迅速封闭了所有城门,留下郊外的难民任由老弱哭喊,却依旧不管不顾。沈炼实在看不下去,力劝陆炳打开城门收容难民。陆炳于是奏请皇帝,在得到允许之后打开城门拯救了无数百姓,沈炼实属居功至伟。

当时俺答军队抓住了一个太监,并让太监回去传话。要么开市通贡,要么大肆劫掠。国子监司业赵贞吉坚决反对通贡,认为不能软弱妥协和俺答签订城下之盟。但朝廷重臣都不敢表态,只有沈炼站出来明确支持赵贞吉的观点。

赵、沈二人冒然表态,引起了不少朝廷高官的不快。吏部尚书夏邦谟就当廷公然呵斥沈炼说:“文武重臣都没说话,你一个小小的官员在金殿上胡说什么?”沈炼却慨然答道:“我是锦衣卫经历沈炼,既然大臣不说,所以由小吏来说这件事。”

廷议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而沈炼却契而不舍上奏皇帝。希望能够集结勤王大军,在敌人疲劳时发起总攻。但皇帝根本不予理睬,而是跟俺答达成了协议,将俺答劝退。

本来麻烦就此告一段落,但看清了严嵩等弄臣的面目嘴脸。沈炼终究是不能袖手旁观,而是悍然发起了对严嵩、夏邦谟的弹劾。

嘉靖皇帝对此的态度却是颇为暧昧,一边抚慰严嵩,下诏呵斥沈炼说:“沈炼去年廷议时在金殿僭越吵闹,不顾及作为人臣的礼仪,现在又想通过诬告诋毁大臣来获取名声。”

于是将沈炼拷打数十,贬谪到保安去种田。只是这种处罚非常奇怪,说充军不算充军,说贬官又不算贬官,也没有下狱审讯。处罚力度可谓是不轻不重,而且皇帝采纳了沈炼的部分建议,罢黜了吏部尚书夏邦谟。随即破格任命了陆炳参考武进士那一届的主考李默,为新任吏部尚书。

这就让严嵩一党瞬间紧张了起来,皇帝借此大幅度扩张了陆炳的势力。李默算是陆炳的座师,吏部又是极为重要的部门。看来皇帝认为单是一个仇鸾已经不足以遏制严党了,所以扶植了陆炳来平衡严党日益强盛的势力。

区区一个沈炼,在至高无上的帝王看来,不过是一个好使的引线而已。任命李默是对陆炳的扶植,拷打沈炼则是对陆炳的震慑更是对严嵩的怀柔。一阴一阳,雷霆雨露,一进一退之间,尽显权术应用之妙。帝王深谋远虑,无过于当今圣上。

侥幸保住性命的沈炼,到了保安州以后依旧消停不下来。刚刚发配过来之时,没有馆舍居住。有商人询问到他获罪的缘故,搬家让舍给他。周边里长乡老也天天送来柴米,派遣子弟跟他学习。沈炼于是便开馆授徒,教学文史的同时时,常谈说忠义大节,质朴憨厚的边民们都非常高兴。

嘉靖三十三年,由于俺答再次大规模入侵边塞。导致宣府大同附近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饥荒,米价飞涨,大批灾民饿死。沈炼清楚一旦灾民尸体不能及时掩埋,就会爆发大规模瘟疫。于是他买了些土地,又找人帮忙,将尸体妥善埋葬。随后又倾其所有开设粥铺赈灾,并亲自到当地大户家中游说,募捐钱粮赈济灾民,挽救了大量性命。

同时他又向官府建议,借着饥荒的机会以工代赈,征募饥民整修疏浚拓宽护城河。等到秋天时,当地突然爆发山洪,城墙被洪水冲倒几十丈,幸好护城河经过疏浚后,得以使洪水能够沿着护城河按道而行,城里的民居才得以保全。

身在逆境的沈炼,凭着自身的才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流放之地保安,依然积攒起了极高的声望。只是他醉酒之后一些泄愤的行为,比如拿严嵩名字当箭靶子,终究传到了嘉靖皇帝的耳朵里。

这两年不知道为何,嘉靖皇帝对于陆炳其实颇为不满。许是陆炳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不积极顺承皇帝的意志,让皇帝开始觉得他推诿懈怠了。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时任工部侍郎的赵文华弹劾吏部尚书李默。说他在吏部发策试选人,中有“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唐宪宗攻淮蔡,而晚业不终”一语,上疏弹劾李默诽谤朝廷。

”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这句话彻底戳到了嘉靖皇帝的肺管子,这句话可谓是相当的指桑骂槐阴阳怪气,有借此嘲讽嘉靖皇帝晚节不保的可能。于是气急败坏的皇帝亲自下诏,令礼部及法司议罪。结果礼部只是判定李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明摆着不想把罪名搞大。因此皇帝很不高兴,责备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又将李默关进诏狱之中。

刑部尚书何鳌揣摩上意,遂引用《大明律》子骂父最高可处以绞刑上奏,但是嘉靖皇帝却说虽然律法中没有臣骂君,但如今却有了,可罪加一等处以斩首。

许是陆炳为了给自家座师一个体面,李默在诏狱里面待的时间不长,就突然瘐死了。

李默之死这才过去了一年多,嘉靖皇帝就又把矛头指向了沈炼。明面上看是严党屡屡在翦除陆炳的羽翼,实则是皇帝在拿严党作幌子借刀杀人。

被皇帝催逼着收拾沈炼的严嵩父子,只能给宣大总督杨顺和巡按御史李凤毛去信。

作为严嵩的干儿子之一,杨顺自然很配合。而且沈炼之前还因备边事宜写信谴责嘲讽过他,能有这么一个公报私仇的机会,自然是再好不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