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明李牧(2 / 2)

张居正听了不由唏嘘感慨,然而何心隐心里面想的却是,总归是天生的正四品,比一般悍卒还是要强的太多。斩获了首级直接不多纠结拿来换成钱就行了,不像普通人还得拿人头来换官阶。

话题就此一转,从戚继光的回顾唏嘘转到了边事军备上。这个时候王夫人显然听的更加起劲了,抹了抹之前被戚继光真情流露感动到哭的眼角,下意识凑近过来,想要参与有关兵事的讨论,但又碍于身份欲言又止。

只是几个大老爷们已经聊的忘乎所以,尤其是张居正更是由衷欣赏戚继光,便提议他把自己的心得整理出来,集结成奏疏直达兵部乃至通政司。

戚继光知道这是张居正决心要提携他了,不由暗暗欢欣雀跃。但又虚心向张居正求教,希望他能用多年潜心奏疏的造诣,来润色斧正他的奏稿。

张居正也不推辞,让戚继光写了个大概,就运笔如飞开始润色修改起来。同时张居正还告诉戚继光,他与山东的巡按御史雍焯有着一定的往来,本就是公允举贤,自然也会说服雍御史让他本着自己的职责,出来名正言顺的褒奖举荐戚继光。

张居正没有说的是,他之所以与雍焯有旧,还是因为杨继盛。雍御史是狄道人,杨继盛曾经在狄道为官,获得了当地父老乡亲的极高评价。故而杨继盛入狱的时候,雍焯也曾参与了营救活动,两人就此结下了一定的交情。

本来戚继光在奏疏里面还想多提些关于九边防御鞑虏的心得意见,但被张居正悍然删去缩减了。

张居正告诫戚继光,一定要以备倭为重点。张居正断言,此后朝廷对倭寇远比北虏更加重视。原因有二,第一是东南的税赋过于重要,远不是贫瘠的边塞受到寇掠可以比拟。第二是防虏百年,北边的防御体系和理论经验早已成型,朝廷对此也多有应对,他戚继光很难再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之言。而备倭目前一切草创,毫无章法,朝廷自然更为慌乱无措。而戚继光已算是难得的战倭老将了,一旦言之有物,更容易得到破格提拔。

但戚继光也明说了自己的担忧,山东的倭寇,里面的外夷大体上以朝鲜人甚至髨首的女真人居多。有不少丧良心的军汉,将同样髨首的女真人假冒倭人首级拿来讨赏。倭人虽然偶尔也有,但总体上数量非常稀少。自己要是以备倭扬名,真到了江南去这套心得南橘北枳水土不服了可如何是好?

张居正对此却表示不必杞人忧天,戚继光这套备倭之策稳扎稳打,以防备预警为主,有效针对了倭寇的神出鬼没采取了相应防范。故而大体上拿去应对江南的倭寇,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太大的纰漏。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只能因地制宜临机应变了。

何心隐见状,也出言宽慰勉励了戚继光,这才让他坚定了以备倭扬名于朝廷的决心。

王夫人此时终于有了插话的机会,她深情地念出了戚继光曾经写出的诗,以此来鼓舞戚继光平定海疆。

诗曰: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自今天起,大明的李牧,就此粉墨登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