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归程(2 / 2)

于是一行三人,两大一小就行走在运河边的河间府东光县地带。其间也碰见了不少人间惨事,给予了张居正很大触动。但最让他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家把幼小的亲生儿郎卖给宫中阉割为奴,丝毫没有悲戚之色,反而一副兴高采烈与有荣焉的架势。

见多识广的何心隐告诉张居正,这是因为直隶河北一带,自宣德年间开始,贫苦人家如遇荒年卖儿入宫救急已经变成了常态。如此一来,近水楼台先得月,直隶籍贯的宦官几乎逐渐占据了宫中各大要害职司。他们互相借着乡谊结党,形成了各个宦官乡党派系。久而久之,能被推荐进入内书堂读书成为宦官中进士翰林出身的。多是河北籍贯的小太监,被自家老乡提携举荐,故而一路青云直上,远不是其他地方的阉人可比。

直隶河北籍贯的太监,渐渐成为了内廷的主导者。这也让他们的同乡,意识到了当太监是一条鲤跃龙门之路。只要有同乡或者宗族中大太监的提携,一旦入宫熬上些年后大多都能保证父母兄弟全家富贵。远比寒窗苦读,来的迅速有效。

当然,大太监们也觉得提携了自己的族人或者乡党,是给未来留下了一个保障。将这种与自己渊源颇深的小太监,亲上加亲再认为干儿,基本上就能保证自己的权力可以得到延续。

但若是得不到乡党的提携,想要在宫中得到一个好的差使,几乎难如登天。

故而河南洛阳出身的黄锦,净身之后只是在内书堂进修了一段时日,连正经的差使都没有混上,就被派去藩王府中听用。

要知道这就算是提前终结了他作为内官的政治生命,毕竟就算是一个宫内倒马桶的小火者,都可以理所应当的瞧不起藩王府中的管事太监。

然而,终归是有奇迹会出现的。黄锦伺候的小王爷,竟然就以旁支入继了大统,当上了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摇身一变竟成了当今圣上。一个河南出身,只在内书堂认过几天字的世子伴当,就这样在因缘际会之下,莫名其妙成为了权阉巨宦。

但何心隐告诉张居正,正是因为黄锦出身太过异于常人,可谓是太监集团中的“幸进”,司礼监中的张璁,故而也一直被河北出身的太监们联手抗衡,一直不得随心所欲发号施令。不过黄锦可比张璁会做人多了,这两年他刚刚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如此权势,不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权阉逊色丝毫。但他依旧谦虚谨慎,从不恣意妄为,因此朝野都对他评价很高。甚至最为讽刺的是,黄锦比之清流出身的严阁老风评还要好上许多。

河北宦官集团的排外,在正德朝就已经蔚然成风了。河北出身的张永,不惜联合外廷朝臣李东阳杨一清等人,也要置陕西出身的刘瑾于死地。

因此整个嘉靖朝,太监们如此不显眼。不仅仅是皇帝有意打压的结果,也是因为太监集团的分裂,前任掌印太监麦福是广东人,现任掌印黄锦是河南人。他们都无法得到在宫内占据主流的河北宦官真心效忠,故而这个老祖宗的位份,也一直坐的不牢靠,根本不可能一呼百应。

这或许也是皇帝有意为之,分化瓦解了整个宫内的宦官势力。目前河北宦官集团的领袖,是掌握兵权的御马监太监高忠。不过在嘉靖皇帝的有意限制之下,高忠至今都没有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头衔,也因此不能合法插足介入司礼监的事务。

听到何心隐对于宫内的掌故和情况,竟也分析的头头是道。张居正不由再高看了他一眼,这绝不是一般的秀才举人所能具有的眼界,故而心高气傲的张居正,这才开始愿意与之谈起朝局时政。

张居正从不与闲杂人等论政,闲谈国事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寿命。与层次眼界不高的人鸡同鸭讲探讨社稷大局,在张居正看来就是问道于盲自取其辱。

张居正曾犯颜直谏,在嘉靖二十八年呈上了《论时政疏》。他以人的身体比喻国家,他认为一但身体血气不通,就是臃淤之病,臃肿之后就会痿痹。这种情形之下,必须尽早重视即时治疗,不然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他的建议也非常的不客气,直白解读就是开篇就说皇帝你不如你伯父孝宗皇帝啊,人家虚心纳谏,就算言官谏者出言不逊,他也从不加罪。他还勤政爱民,宵衣旰食。然而再看看您老人家这二十八年,阴阳不调,兵灾天灾四起。国事如此不堪,您老人家还跟没事人一样,成天痴迷玄修不理朝政。百官见不到您已经八九年了,如此简直是咄咄怪事。成天跟宦官妃子待在一块,这些人能给您在朝政社稷上提意见吗?好不容易有成天见不到皇帝面,但还想尽办法上书谏议的,您老人家还动不动谴责人家上书提意见是诽谤了君父,动辄予以处罚。这样下来,下面人有意见也不敢提了,上下沟通渠道彻底堵塞,血气不通之病就在于此。

故而今天他张居正大胆提提意见,大概有几条当务之急,他需要给皇上分说明白。

第一,有一小撮宗室成天欺负老百姓,欺压官府。同时不少王爷还痴迷修仙。把祖宗定下规矩都不要了,舍王侯之尊,成天竞相以求得真人之号为荣,同时各种搜罗歪门邪道拿来巴结您。(指桑骂槐嘉靖皇帝修仙)

第二,朝廷用人不当,也不重视培养人才,一旦官员在这个岗位上不合适了或者被非议了,就立马逐去,不给人家成长的机会。真到没人可用了,又论资排辈提拔起来一批废物点心凑数。

第三,吏治败坏,歪风横行。下面人对上官奔走成顺,自诩为门下走狗,只知道应付考核。而上面对下级又不深入考察,毁誉不定,导致了谁会拉关系谁敢于行贿谁官运亨通。

第四,北边成天虎视眈眈,想要过来打劫,人家抢到就是赚到,毫无顾虑忌惮可言,所以不可不防。而且管边防的官员,成天就想蒙混,侥幸心理很重,没有什么远见更没有特别好的策略。

(意思是加强边备,考虑一下拿互市要挟蒙古人。)

第五,朝廷目前挥霍无度,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冗官太多,内廷太监成天征索也是抱薪救火。税收全部仰仗东南,但一个东南也有承受的极限,但上面拍脑袋的额外花费是无限的,因此财用大匮也是必然的。

所以,综上所述,皇上您老人家多出来,与您可爱的臣子们多当面沟通沟通,大家群策群力解决积弊。故而犯颜直谏,以求您的振作求治。

幸亏张居正人缘不错,如此尖锐的批评真要是被嘉靖皇帝看见,最轻也是跟当年的徐阶一样贬谪到偏远地区为官。然而严嵩与张居正有几分香火情在,徐阶更是有意回护他。当时负责上传下达的通政使刚好是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自然也就压下不上报了。掌管东厂的大太监麦福和锦衣卫都督陆炳在这种问题上也不会多事,皇帝全然不知道,自然万事大吉。

何心隐听完了张居正的这番诉说,也觉得其奏疏颇为切中时弊。但也知道今上的讳疾忌医,到了何种地步,要么是看到了贬斥,要么就是干脆不予理会。故而打趣说道:“我要是太岳兄你或者与杨公易位,就不会涉及陛下或者严嵩,直接抄写一篇大字版的五子之歌呈上去,懂的人自然都懂。”

位列儒家五经的《尚书》当中五子之歌篇,最起码有四首,是可以影射内涵嘉靖皇帝的所作所为的,张居正听完忍俊不禁,不由颇感玩味。

五子之歌其中第一首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这说了嘉靖皇帝的自负与傲慢,刚愎自用以及对民众和朝政的轻视。)

其中第二首说: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这说了嘉靖皇帝大兴土木,违背圣德,自取灭亡。)

其中第三首说: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这说了嘉靖皇帝违背祖训,常年不上朝,不纳谏,坏了朝廷的纲纪。)

其中第四首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这说了嘉靖皇帝挥霍无度,朝廷财源枯竭,横征暴敛,因此夭折了太子。)

《尚书》里面的五子之歌,完美映射了嘉靖皇帝的所作所为,只要莫名其妙抄了一遍送上去,朝野获悉此事的自然都会心一笑。皇帝一但知晓大概也会暴跳如雷,但又没有发作的理由。一旦发作就是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只要你一口咬死是拿错了奏本,明面上也只能罚俸了事。

张居正越想越觉得有意思,但琢磨了许久,又想到了更好的点子,不由眼睛一亮,补充说道:

“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不如上他一本《请禁尚书疏》,说《尚书》里面有不少内容,尤其是五子之歌。都是宣扬对上怨怼,以弟责兄,以下克上的悖逆之言。故而奏请效太祖删改《孟子》故事,将其中不当之处,予以修正。”

何心隐也觉得张居正这个想法确实更上了一层楼,果然不愧张神童之名,于是大笑赞道:

“妙哉妙哉,黄娟幼妇。这与杨石斋公(杨廷和)的《请免禁杀猪疏》,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小见大,太岳兄他日的声威,估摸要在杨石斋之上啊!”

前朝正德年间,嘉靖皇帝的堂兄的朱厚照,因为猪犯了国姓朱,就下诏禁止全国各地养猪、贩猪、杀猪。故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直言进谏,陈明利害晓之以理,最终迫使正德皇帝让步收回成命。

两人就这样在针砭时弊,臧否朝局的过程中,距离感逐渐消失了不少。在得知张居正幼名白圭,是因为他曾祖父在他出生时梦见了白龟。故而有时候何心隐戏谑起来就管他叫张玄武或者龟兄,张居正在得知他的本姓梁名汝元以后,也管他叫梁疯子、汝狂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