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戚家军52(2 / 2)

因此他也很直率,更不讳言什么,而是非常直接坦诚的给戚继光谏议说:“金华府突然搞了这一出,对我们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胆小怕事投机取巧的都不会来应募了,倒节约了不少筛选的功夫。另外有一人选,推荐给戚将军你考察,若是收服了此人,以他为表率,必然可以带动乡中勇武之士蜂拥投效。”

“哦,义乌当地竟然有这等一呼百应的人物?”

见戚继光明显产生了兴趣,但同时也着疑虑。赵大河知道他在担忧什么,所以摆摆手说:“这人名叫陈大成,你不必担心他在乡人之间威信过高会干扰号令部署。他确实能号召一部分亲信,但也不是真的就能呼风唤雨了。只是起到一个燕昭王千金市马骨的作用,在义乌先开个好头,后续就事半功倍了。所以鄙人建议戚将军你想想办法,只要他能诚心归附,就许他一个七品武职做做。”

戚继光对此建议倒是不置可否,不过他对陈大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开始向赵大河打听起陈大成的生平履历来。

原来这陈大成是义乌倍磊人,陈家在义乌当地虽然算不上是豪门,但也是个人丁兴旺的大族。而他因为勇武豪迈,率领乡亲父老与外来侵盗矿脉的青壮展开械斗并赢得了胜利,所以不管是在宗族还是乡里都颇有威望。

近来这几年因为义乌开矿而产生的复杂纠纷,可就说来话长了。简单来说就是有不少人认为义乌当地存在无主的银矿或铜矿。

嘉靖三十七年,永康人施文六,贩盐经过义乌八保山。他看到山上土色耀眼,便认为含有金铜,于是两次纠众前来开掘,当地人坚决不准,双方一言不合便发生了武斗。由于施文六等三十余人在武斗中死去,矛盾骤然扩大了。当年六月至十月,处州、景宁、龙泉各县几千人陆续前来报仇夺矿;八保山大户陈大成、宋廿六等豪强头领也发动全县各地乡民齐心抵抗,双方参与械斗的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仅仅死伤规模就高达二千五百余人。

可以说陈大成的领导才能和个人勇武都非常出众,只是如此敢于惹事的存在,加入新军充当骨干,只怕依旧会桀骜不驯惹事生非?

赵大河稍稍察言观色,就看出了戚继光的思虑,所以主动给解释说道:“这次械斗,还真不能怪陈大成他们鲁莽。本来对永康来客都是好言相劝,但对方冥顽不灵,也只能有所反击。再到后来,陈大成更是把俘获的人员,都交给了官府处置。只是金华府衙却宣称,因为争夺无主之地产生的纠纷,官府一概不予受理,更不追究械斗过程中两方互相造成伤亡的责任。这金华府其实就是在拉偏架,他们以为义乌这边势单力孤,只要官府不介入干预,义乌本地乡民势必招架不住其他几个县的联手欺凌。只是没想到义乌百姓竟这般悍勇,以少敌多的同时,还能咬牙应付得了对方发动的车轮战,并不会因为被轮番骚扰侵袭而气馁。陈大成这人就这点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一开始就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到后来处于劣势也不轻易退缩。”

戚继光听到这番解说以后,才开始微微颔首。显然他也觉得陈大成所作所为并无不妥之处,更因此对其看法大为改观。

其实大明的武官品级非常不值钱,给陈大成请封个七品武职并不算难,只是有没有必要罢了。毕竟戚继光给自己弟弟都请托了一个没有实职的试千户衔,相当于没有实权的六品武官。

大明之所以文贵武贱,不仅仅是人为的结果。更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毕竟物以稀为贵嘛。大明的武官封的实在太烂,一名领兵百人的百户,竟然就有着正六品的官衔。早年间打天下的时候,是个军官就有着品级封赏确实可以激励士气,但到了太平年代还不改革,武官品级就愈发低贱了起来。基本上武官和文官换算可以自动低上三品,武官的一品等同于文官的三品,而武官的三品基本就等同于文官的六品了。所以就算给陈大成请封一个六七品的官职,也不过相当于文官的九品入流而已。

武官若是不获封爵位,单论品级决定的地位,永远不会超过文官的三品。当然文官的三品也不算低,基本就是布政使按察使司长官,副都御史六部侍郎亦或是寺卿这类独当一面的文职高官了

赵大河之所以想要请戚继光为陈大成谋个武职,也是因为顾虑金华府衙的态度。这次陈大成他们力压了府衙的关系户,多半会引起府衙的记恨。毕竟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一旦被知府老爷给惦记上了,若是没个官身护佑,只怕灾祸就会在旦夕之间悄无声息的降临。

毕竟绝大多数文官别的不会,找罪名扣帽子却是个顶个的无师自通天赋异禀。赵大河明显是把前途看淡了,所以才会这般我行我素恣意妄为,在文官当中显得非常另类。

在赵大河的引荐下见到了陈大成之后,戚继光发现其人确实非同凡响。气宇轩昂不卑不亢,精壮的身形得体的谈吐,都彰显出这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干才。

陈大成也不傻,就算一时不察但在赵大河的提醒之下,也察觉出了金华府对自己的不怀好意。所以找到一颗大树依靠遮风挡雨,自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若是在当下浙江军界的顶梁柱,胡宗宪的大红人戚继光提携之下步入仕途。只要自己立下功勋足够争气,也不愁没有个好前程。

虽说武官地位不高,但那也只是相对文官而言。官就是比民强,这才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上来就给七品实职,对陈大成这种乡里土豪而言已然足够抬爱了。相互看重之下,谈话氛围自然格外融洽。而且戚继光的战绩在浙江当地也已经传开,如此声威才干,当然也能令桀骜不驯自视甚高之辈心悦诚服。

收服了陈大成,在义乌就算打开了一个好局面。不仅陈家子弟纷纷报名参加,其他豪强大族也是蠢蠢欲动。义乌民风本就介于机诈勇锐之间,敢打敢拼的同时也夹杂着自己的小算盘。一看到有官做有钱拿,不少人都跟着躁动不安起来。

这种情况下,王如龙出现了。这王如龙可是义乌地界最出名的刺头,身强力壮武功高强,为人又讲义气,所以身边聚拢了一票兄弟追随。他倒是直率,直接扬言要跟戚继光单打独斗比拼较量一场。

看着王如龙带着一群自家的兄弟,浩浩荡荡嚣张跋扈的模样。心细的戚继光发现了王如龙狡狯的神色,就知道他不是来闹事的。而是想要借此表现出自己的武勇和号召力,以此让戚继光高看他一眼。

戚继光有心试探王如龙的成色,所以也不拒绝,而是让他自行挑选兵器决定较量比拼的方式。一看王如龙抄起一根扁担,戚继光不由笑了。毕竟论起使用长兵器的造诣,他可是得俞大猷唐顺之二者之精髓,更是在战场之上千锤百炼出来的杀人技。

于是戚继光也随手拿起了一根扁担,陪王如龙随便过几招。果然,不到三五个回合。戚继光就把王如龙打到在地,几乎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这下王如龙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想着显摆显摆自己的武勇。没想到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班门弄斧以卵击石说的就是他王如龙了。本来以为大名鼎鼎的戚将军是一名老将,一见面才知道戚继光竟然比自己还年轻,竟是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不免稍起了轻慢之心,本以为棍怕老郎,想当然的认为戚继光不是一个棍法高手,一时疏忽竟丢了大脸。听着身边乡亲起哄嘲笑的话语,又羞又恼之下,自然不服气,于是又提出了和戚继光比拼一场拳脚功夫。

戚继光也想再试试王如龙的水准,闲来无事就当作消遣了,所以也就爽快答应了。这下子戚继光倒是略有些吃力了,因为王如龙确实力大无穷,而且从小到大好勇斗狠,经验手段极其丰富,一对一打架摔跤的功夫却是格外老辣难缠。

戚继光被对方死死缠住,只能靠着招式精巧来化解王如龙的狂猛攻势。知道拖延下去有可能生出变数,所以戚继光果断贴近了上去,与王如龙抱在一起互相角力,试图摔倒对方。

两方都是力大无穷的好汉,一时之间面红耳赤喘着粗气,却都奈何不了彼此。不过王如龙求胜心切,总归有些莽撞,让戚继光抓住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破绽。骤然一松劲卸力,让王如龙在眨眼间失去了平衡,借着这个契机再是一通绊搡,这才将王如龙给摔倒在地,勉强赢下了这场较量。

在一众喝彩声中,戚继光也有了意气风发之感。他伸出手来从地上拉起了王如龙,好生将其勉励嘉赏了一番。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这些平平无奇的举措,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与这些义乌乡民,将共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让后世子孙广为称颂。然而此时此刻,他却只是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因为相比义乌的兵源,他其实更是看好处州兵。

戚继光的原话是“处州兵性悍,生产山中,尚守信义,为乡兵之始,因其山矿之夫,素习争斗,遂以著名“,虽然他也认为处州兵有“气勇而不坚“的缺点但依旧是浙江最好的兵源。浙江第二能打的才是义乌人,“戚继光认为义乌人的习性,杂于机诈勇镜之间,尤事血气,督之冲锋,尚有惧心,在处兵之下〞。然后他还点评了温州、绍兴等地的兵

源,总体评价是“处州为第一,义乌次之,台州、温州又次之,绍兴又次之排在最末。“

这或许也跟处州义士胡元伦给戚继光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关,虽然胡元伦已经战死,但其英勇绝伦的表现,依旧令戚继光震撼不已。胡元伦有如天神下凡一般的勇悍,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不可磨灭。

只是在义乌有赵大河的支持,而且因为赵大河处事公允,支持保护本地的利益,所以他在义乌当地的乡绅豪强当中威信很高,大家都乐意响应配合赵县令的号召。有这么一位深孚众望的父母官尽全力帮助自己,这种便利远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拟的。

因此戚继光也只能按耐住自己因完美主义而造成的遗憾,放弃募选处州兵的幻想,用义乌兵来打造自家的嫡系部属。

不过有了陈大成王如龙等人做了表率,更有着赵大河的宣传鼓吹,一时之间乡民们参加热情极其高涨,也给了戚继光可以挑三拣四择优录取的机会。

首先就是先仔细考察遴选一批能统兵百人的哨官出来,这些人必须拥有足够的号召力,还得坚决执行服从戚继光的命令。这些人必须得是戚继光亲自任命,所以要仔细考察是否能够胜任。

选定哨官之后,剩下的的事情就相对容易很多了。

就是选择哨官以下的军官了,这和选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首先是选哨官,由哨官选哨长,由哨长选队长,由队长选兵。选好之后要逐个进行登记编伍。被选之人席地坐好,不许乱动,然后摆上六个桌子,分别登记此人编人哪官、哪哨、哪队,此人的住址、年龄、面貌特征、疤记、身高、力量大小等。先从第一哨第一队开始,逐次进行。

一队人选出之后,还要确定每个人使用的兵器,以此来结成鸳鸯阵。选择年龄力气较大的一人使长牌,年龄小手足便捷的人使藤牌,体格健壮有力气为人老实的两人使狼筅,三十岁上下的有精神有杀气的四人为长枪手,再选两人为短兵手,最后选老实有力量能肩担背负的一人为火头军,也登记下来。这样队伍就编成了,人员也就固定了。以后一切行动,都要受队长的约束,不许随意乱动,这样一队人就一个最基础的军阵,各有职守分工明确。

看着募兵场上人山人海,挑剔的戚继光自然可以定下一套严格的录取标准。首先那些脸面白净,口齿伶俐,居住在县城里面、见到官府中人不怎么畏惧顾忌的油滑之人一概不要。他要的是那些本性憨厚老实外表黑大粗壮,皮糙肉厚,最好手上还有许多的老茧的乡野农工。因为这种人往往吃苦耐劳,同时不会偷奸耍滑。

戚继光这种编练方法,基本上还是脱胎于管子。每哨每队都是军官自己举荐的亲友族人,因此配合默契之余也不会轻易抛弃同伴逃散。

不仅如此,心思细密的戚继光更是请求胡宗宪,任命在百姓当中素有威望的赵大河兼任监军。县令本就掌握着全县户籍,士兵如有逃跑则可以轻松缉拿归案。

在赵大河陈大成等义乌强力人士的号召之下,百姓参军的意愿格外高涨。本来预定募兵计划只有三千人,但到后来实在是盛情难却。而且就算优中选优,合格的报名者也远远超过三千人。因此戚继光也只能临时再多加一千人的名额,总计选募了四千名优质的兵丁。

浙江本就富庶,再加上胡宗宪和谭纶的鼎力支持,戚继光自然也不差钱,也有多募一千人的粮饷,这就是上头给力的好处了。戚继光之所以能在浙江迅速崛起,不仅仅靠的是他的军事才华。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成熟,引来了胡宗宪对他的信重和谭纶对他的欣赏,只有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他人无法企及的功业。

上头有人照顾,中间有赵大河吕光午这些人的支持。部属当中更是不缺乏得力干才。有了这些作为依仗,戚继光再无顾忌,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工作。

首先他颠覆了官军传统的编制体系,大明自开国以来的军事体系一直是小旗统兵十人,每小旗总计十一人,为最小的军事单位。之后五小旗为一总旗,两总旗为一百户,十百户为一千户,五千户为一卫,一卫设正三品卫指挥使为正印主官。锦衣卫严格意义上也是一卫的建制,只是作为天子亲军,实际权力和待遇都不是其他卫指挥能够比拟的而已。

而戚继光在一总旗十一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名火头军,以此保证军队的后勤。这种十二人的编制,被戚继光由小旗改称为队。之后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四总为一营。

这种编制体系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不仅如此,戚继光还以县官为监军,实行连坐法。使被招募的士兵牢牢地被束缚在编制当中,让成为逃兵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此大刀阔斧的动作,自然引起了一些其他势力的忌惮。能帮助成事的人很少,但暗中坏事的人却有很多。不少人明面上奈何不了戚继光,就私底下开始给胡宗宪告刁状。

更有甚者,直接说出了诛心之论。忧虑戚继光过于精通兵事,一旦野心膨胀,恐怕对朝廷不利。所以还是应该提前加以防范限制,以免他日养虎贻患。

其他的话胡宗宪自然是一笑置之,但如此暗藏杀机的挑唆,自然令其格外厌憎。听到这种论调胡宗宪断然批驳的同时怫然作色,直接拂袖而去。

幸亏戚继光为人处世实在无可指摘,也令胡宗宪心中毫无芥蒂。不然这些流言蜚语弥漫开来,只要胡宗宪但凡听信一两分,出手加以打压遏制,只怕戚继光的练兵大计就会半途而废,而未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也会随之胎死腹中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