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破土动工(1 / 2)

洞外的钻机声已经‘嗵嗵嗵’地响起来了,沧阳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自言自语地说:“终于开始了啊!”

施工队开工没多久,通风、照明、水电的队伍都纷纷赶来了,因为有了内部隔离墙的计划,所以他们的图纸也要略作调整。

但是这种调整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使避难所容纳更多住民,也会有更好的体验。

其中,通风系统调整最大,3000多平的地下空间,配备了两台15KW的排风机,同时需要直径近1米的通风井,还得考虑过滤、防毒、密闭等功能。

这样一来,空气可以直接从后山崖吸入,流过整个避难所,再从山道上方排出,不仅保证了空气的新鲜,而且和人流逆行的设计,具有一定消杀作用。

另外,沧阳自己的无土栽培农场也需要调整,以适应隔离墙设计,同时提高产出。

末日还能吃到新鲜蔬菜,这对对一般的幸存者而言,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

沧阳选择的无土栽培模式是立体式的全循环水模式。他一边搭建一边给马兰讲解要点,毕竟未来沧阳有更多的事情要忙,教会马兰,可以把他从日常的农场工作中解放出来。

所谓立体式,是指在栽培架的底端放置育苗箱,而上层放栽培架,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空间。

育苗箱搭建很简单,注入水和营养液,放置漂浮岩棉板,挖好栽培孔,种子放进去,做好日常养护就可以。

但育苗成功后,蔬菜真正长大成熟,还需要移植到栽培架上方的栽培管里。

栽培管就是那些PVC管,每隔15厘米打一个5厘米直径的定植孔,刚好可以塞一个定植杯进去。蔬菜出苗后,把它的根裹上吸水的纱布,放入定植杯,这样就可以直接吸收管道里流动的水份和营养。

而摆放栽培管的架子是不平的,需要一个微小的倾斜角,确保水在管道里自然流动,最后再流回储液池里,重新被水泵抽回去,所以这是个循环用水的模式,又节约又省力。

至于营养液,配置好后,直接加到储液池里就行。但因为循环水的问题,前方的菜吸收养份更多,所以越往后,水里的营养越少,因此不易把管道设置太长,每隔4米左右,需要重新设置储液池单独循环。

最后一个问题是氧气,植物的根也是需要氧气的,水浇多了,根会被淹死,因此储液池要持续不断地打气,确保水中一直有充足的氧气。

沧阳讲解得很仔细,马兰也学得很认真,脸上渐渐浮现出崇拜表情。

或许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两人忙了一上午,50米长、2.5米宽的无土培养架竟然就做成了。

这一溜架子共三层,下面是育苗漂浮箱,上面两层各有10排栽培管,中间有两排照明节能灯,这差不多相当于三分地了,理论上出个1500斤蔬菜没什么问题。

对于微型避难所而言,这么多蔬菜,根本不愁吃,而是要防止吃不掉烂了,不过沧阳想的是和其他幸存者交换物资,这可是方便实惠的好东西。

沧阳终于直起身,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看着眼前一长排干净明亮的栽培架,忍不住心跳都加快了几分,嘴角微微翘了起来,这就像盖房子打地基,这可是个梦想的开始啊。

旁边忽然伸过来一只小手,为他擦了擦鬓角的汗水,马兰瞪大眼睛,由衷地赞美:“好看,这就能种菜了?”

“还要加营养液,调水质,然后定期加营养、杀虫就行。”沧阳的话语中都透着满足感,毕竟两辈子以来,这是他为自己建的第一个无土农场,其中的农产品,将来也都属于他。

马兰转头看了看隧道对侧,那是她种的蘑菇。

一排排菌种袋子码放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平菇正旺盛地生长,虽然也算整整齐齐,但是看起来就像一排稀泥墙,和对面的无土农场一比,顿生土气。

马兰纤细淡薄的眉毛都蹙了起来,嘴里嘀咕着:“不好看,不过能吃,能吃就好!”

“你蘑菇种得好,今年肯定大丰收。”沧阳说着,特地走过去认真看了看。

马兰脸上立刻生出笑容,问:“阳哥,你打算种什么?”

“种生菜吧,10月份播种刚好,长得也快。”沧阳心里想着,到11月中旬,刚好可以收获了。

心里这么想,眼里就仿佛看见一颗颗饱满、肥大的生菜长满架子,绿莹莹的一片。这时候不用全摘,只在需要吃的时候,摘下十来颗,洗净叶子,在开水里烫十秒,淋上滚沸的油酱汁,端上桌去,保准一口一个鲜嫩脆爽。

沧阳的喉结滚动起来,马兰‘噗嗤’一声笑出声来,一把拉起他,连声说:“都下午了,吃饭去。”

他俩忙得不知不觉,别人早就吃过饭了。沧义山和马顺良跑到了后山崖喝茶,沧火在施工队帮忙,还好厨房留了些饭菜,索性把凳子搬过来,就在灶边吃了。

沧阳一边吃,一边查水力发电机,连问几家,都不太愿意装。毕竟这地又远,又有风险,顶多就是把发电机组卖给他们。

“试试那个施工队呢?五星酒店应该也要装应急发电机吧?”马兰一旁提醒。

对啊,这倒忘记了,老以为人家是干工程的,但总能认识几个用的上的吧。

沧阳连忙喊来施工队长,直接塞了一包好烟,他自己是不抽烟的,这些东西纯粹都是为了润滑人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