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二)12(1 / 2)

法国神秘铁面人

法国历史上有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谜团,那就是铁面人的真实身份。铁面人是一位在路易十四时期被囚禁了34年的神秘囚犯,他的脸一直被一个黑色丝绒或金属制成的面具遮盖,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也没有人知道他犯了什么罪。他曾经被关押在皮内罗要塞、埃西莱斯要塞、圣玛格丽特岛和巴士底监狱等地,最后于1703年死去,下葬时只用了一个化名“马尔基奥利”。关于他的身份和来历,有许多不同的猜测和传说,其中最惊人的一个说法是,他其实是国王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

这个说法和路易十四的出生有关。路易十四是路易十三和奥地利安娜的儿子,他们于1615年结婚,但婚后却没有子嗣。据说路易十三对女人不感兴趣,只喜欢男人,尤其是他的宠臣红衣主教马萨林。奥地利安娜则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人,她对丈夫不满,也有过几段情史。直到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去世前不久,奥地利安娜才生下了路易十四,当时奥地利安娜已经37岁了,而路易十三已经41岁了。这个孩子出生得太晚了,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是路易十三的亲生儿子。

有人认为,路易十四其实是奥地利安娜和她的情人之一所生的私生子。这个情人可能是她的侍从布克勒(Buckingham)、她的医生莫朗(Miron)、她的牧师卡佩尔(Capel)或者她的宰相马扎林(Mazarin)。这些人中,马扎林最有可能是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马扎林是一个意大利裔法国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路易十三死后成为摄政王后奥地利安娜最信任和最亲密的顾问和助手。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密切的合作,甚至被传为私通。马扎林也对路易十四非常关心和照顾,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

如果马扎林真的是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那么铁面人又是谁呢?有一种说法是,铁面人其实就是尼古拉斯·富凯(Fouquet)。富凯曾经是法国财政总管,因为贪污腐败和触怒路易十四而被捕入狱。他和马扎林有着相似的容貌和身材,也有着相同的出生年月。有人认为,他们其实是孪生兄弟,或者至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马扎林为了保护自己和路易十四的秘密,就让富凯戴上了铁面具,以免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富凯被关押的地方,铁面人也会随之转移,因为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

当然,这个说法也有很多漏洞和疑点。首先,富凯和铁面人在一些时间和地点上是不可能重合的。例如,富凯在1680年死去,而铁面人在1687年还活着;富凯在皮内罗要塞时住在一楼,而铁面人住在二楼;富凯在巴士底监狱时住在塔楼里,而铁面人住在外围的房间里。其次,富凯和铁面人的身份和待遇也有很大的差别。富凯是一个高贵的贵族和大臣,他在监狱里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尊重,他可以接受探访和通信,他可以阅读书籍和写作诗歌,他可以拥有自己的仆人和家具。而铁面人则是一个不知名的囚犯,他在监狱里被严密监视和隔离,他不能与任何人交谈或透露自己的身份,他不能拥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或娱乐,他只能充当其他囚犯的仆人。最后,富凯和铁面人的死因和死后处理也不一样。富凯是因为中风而死去,他的尸体被火化并安葬在教堂里。而铁面人是因为不明原因而死去,他的尸体被埋在公墓里,并用石灰水浇灌以防止挖掘。

法国神秘的铁面人之谜至今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关于他是否是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或者马扎林的兄弟,只能说是一种有趣但不可靠的推测。也许只有通过对铁面人遗骸的DNA检测,才能揭开这个历史谜团的真相。

风景介绍

圣米歇尔山,又称圣弥额尔山,(Mont-Saint-Michelandits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天主教朝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1979年,圣米歇尔山及海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圣山由法国国家古迹中心负责维护修缮与管理。

圣米歇尔山所在的圣马洛海湾是一片滩涂,潮汐不断地将沉积物冲上岸,使得圣米歇尔山成为了一座孤岛,只有涨潮时才形成岛屿,而退潮时通过滩涂与大陆联通,颇具神秘色彩。这也是圣米歇尔山之所以如此受游客欢迎的原因之一。

中文名

圣米歇尔山

外文名

Mont-Saint-MichelanditsBay

地理位置

法国芒什省诺曼底

气候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候

来到欧洲“蓬莱仙岛”圣米歇尔山,被深深震撼。接驳的大巴很奇特

圣米歇尔山城堡,一个建在海里的城堡,被誉为法国最美城堡之首

法国千年的海上古城是什么样的?现在圣米歇尔山常驻居民只有30人

法国版的泰山-圣米歇尔山,法国的象征

景点介绍

圣弥额尔山(Mont-Saint-Michelandits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天主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

圣米歇尔山

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

圣米歇尔山

公元8世纪,枢机主教奥贝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等。

历史沿革

圣弥额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枢机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弥额尔。

一天夜里,圣弥额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弥额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

在阿弗朗什的圣维杰珍宝室,今人还可见到据称是留有天使指孔的奥贝尔主教的头盖骨。此后,无数的教士和工匠将一块块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修建了众多的店铺和旅馆。

圣弥额尔山建成后,它不仅是善男信女的朝圣之地,也是人们旅游的理想场所。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被一位在英法两国之间飘摇不定的男爵派往修道院协助当地僧民,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圣米歇尔山耸立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之间的海面上,面积很小,直径只有1公里,山也不高,但山顶的修道院却比它高出近两倍。圣米歇尔山是由岩石、房舍、围墙、城堡和修道院组成的中世纪建筑群,它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与人类的智慧、毅力系于一身。

虽没有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埃菲尔铁塔的宏伟壮观、卢浮宫的绚丽多彩、香榭丽舍大街的缤纷繁华,但每年来此游览和观潮的人多达350万。大文豪雨果曾说,圣米歇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

建筑历程

圣米歇尔山原名同巴山,与其称它为一座山,不如说是一个小丘,因为它的最大高度也仅仅只有76米,但由于它处于大海前的空旷沙地上,四周既无树木又无房屋,因此显得比实际高度要高的多。

同巴山是由坚硬如铁的花岗岩石构成的,虽然建筑师的蓝图在这上面会受到地势和空间的限制,但坚实的岩基却保障了教堂建造的结实和稳固。十世纪,教堂在这座花岗岩山丘上建立起来,山丘因此而成为著名的圣弥额尔山。

圣弥额尔山山顶的教堂自从第一次建成至今,十五、六次火灾和自身倒塌的损坏,被命名为底下圣母堂的加洛林王朝时风格的教堂,是目前尚存的构成圣弥额尔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

公元1020年至1060年,这里添建了罗马风格的大教堂和供修士们居住的多层建筑,圣弥额尔山这块圣地也开始变得远近闻名。

公元1156年至1186年,主教罗伯特·代·陶利尼对教堂进行了修缮,在正门的两旁添加了两座高塔楼,可惜其中一座在建成不久便自行倒塌了。由于他的努力,环绕教堂的修道院也得到了扩建。从此,修士们开始了珍贵的手抄经本的工作。

12世纪末年,这里最大的建筑规划是修造一座拥有餐厅、缮写厅和廊院的新修道院附属建筑。

13世纪初建筑落成,又修建了有深壕沟的围墙,它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时的圣弥额尔山教堂、修道院和附属楼已浑然一体,它们被四周间有半圆的月形塔楼的围墙紧紧簇拥在上面,大有固若金汤之势。

15世纪,教堂内古罗马风格的唱诗台部分倒塌,当时没有立即修补,而是整整过了一个世纪,才由一座新的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相结和的唱诗台所代替;同时,在山下的村镇里建造了第二座教堂。

公元1780年,古老的教堂正面突然倒塌,随之而倒的是钟楼和三间偏殿,供香客下榻的古旅舍也塌了下来,圣米歇尔山的正面一片废墟,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新的正面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兴建起来的,风格为端庄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末,依着古教堂的滑道修筑了四条加固矮墙,从山顶的教堂一直通向山脚,以此来支撑教堂,防止再次倒塌。圣米歇尔山的最后一次完善工作是在20世纪末完成的,公元1987年,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安放了圣弥额尔的金像。

自然景观

圣弥额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因为圣马洛海湾潮水如此“善变”,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会追赶骑士的涨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满载货物的马车,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惨死去的旅人。海湾的退潮往往也开始得非常突然,也许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突然之间海水退向远处,满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滩和海滩上颜色很特别的流沙。

圣米歇尔山

几乎所有的法国古典文学大家,从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经被它的多变所迷惑。雨果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的确,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松软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内部的暗流就会像蛇一样滑动,松软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变成淤泥将你死死地缠住,犹如陷入沼泽一般难以自拔。

这里的沙其实更像是淤泥,一旦变干,非常结实;一旦与水混合,立即变成粘稠的泥浆。圣马洛海湾附近的海底布满大大小小的地下河床,它们就是制造危险的罪魁祸首。因为潮起潮落很容易将沙冲稀,河床里及河床下就形成了阴险多变的流沙,而那些过于自信的旅行者很可能陷入其中,遭遇不幸。

一千多年来,大西洋海水潮起潮落,无数的沙被冲向海湾,使海岸线因此向西移动了约5公里,更靠近圣米歇尔山了。1879年人们修建了一条堤坝,车辆从此可以直接通过堤坝上山。每年只有两三次,当天文大潮将堤坝淹没时,圣弥额尔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应归功于这条堤坝。每年多达250万的游客通过这条堤坝来到圣弥额尔山参观,TGV快车将参加一日游的游客从巴黎送达圣米歇尔山。不过,真正能登上圣米歇尔山最高点11世纪大教堂和拉梅维耶尔修道院的游人不足1/3。到圣米歇尔山朝圣的传统根植于奥贝主教时期。不过,今天许多人来此并非只是赶时髦,圣米歇尔山让他们流连忘返,甚至在山上逗留数日而不归。夜幕降临时,喧嚣了一天的“大街”渐渐安静下来,没有满载游客来往穿梭的汽车,人流如织的修道院也变得空荡宁静,这时才是感受圣米歇尔山独特建筑群的最佳时间。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圣马洛海湾涨潮迅猛,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万马奔腾般扑过来,将山边的流沙淹没,圣山顿时变成汪洋,蔚为奇观。但十九世纪人们建筑长堤连接圣米歇尔山后,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积物,久而久之地势变高,岛的形状改变,海潮奇观亦随之消失。专家估计,到2042年,这座名山更将被杂草包围,大杀风景。

圣米歇尔山

几个世纪以来,圣弥额尔山傲然挺立,凭海临风,潮涨潮落,历尽沧桑。它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观潮于是成了圣米歇尔山一大景观。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来,刹那间将它四周的流沙淹没,顿时一片汪洋,只有那条长堤与陆地相连。每年春天和秋天,会有两次大潮出现,一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当此时,圣米歇尔山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法国当局计划耗资逾二十亿港元进行修建,要将巨潮奇景重现眼前。

附属建筑

修道院是为大天使圣弥额尔建造,也是杰出的技巧与艺术的绝技两者与独特的天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