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1 / 2)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语:OʻzbekistonRespublikasi,英语:RepublicofUzbekistan,Uzbekistan),简称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俄语为通用语言。[24]是世界上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人口3637万(截至2023年7月)[16],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兹别克族占83.8%,俄罗斯族占2.3%,塔吉克族占4.8%,哈萨克族占2.5%,国土面积44.89万平方公里,首都塔什干,全国划分为1个共和国、12个州和1个直辖市。

公元9-11世纪,乌兹别克民族形成。[1]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4世纪中叶,建立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16-18世纪,建立布哈拉汗国、[1]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19世纪60年代,遭俄罗斯帝国吞并。[1]1924年建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产国和第2大棉花出口国,世界第7大黄金生产国,同时也是区域内重要的天然气、煤、铜、石油、银和铀生产国。该国亦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道路平稳转型的独特范例。

2020年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合576.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合1685.5美元,通胀率11.1%。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合692亿美元,同比增长7.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合1861.8美元,通胀率9.9%。2022年上半年,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为352.7亿美元,同比增长5.4%。

伊斯兰教于公元8世纪传入乌兹别克斯坦。706年阿拉伯军事将领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这里,九年后在布哈拉扎下根基,这时撒马尔罕首领塔尔甘投顺了古太白,从此这两座城市成为在中亚伊斯兰文化的中心。苏联解体后,中亚穆斯林宗教委员会(1991)在塔什干成立,中亚伊斯兰教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文名

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教

传入时间

公元8世纪

乌兹别克斯坦概况伊斯兰教的传入前苏联时期的伊斯兰教苏联解体后的伊斯兰教TA说

乌兹别克斯坦概况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中亚的中部与北部,北面和西北面接哈萨克斯坦,南连阿富汗,东接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西北濒咸海,西南邻土库曼斯坦。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为克孜勒库沙漠,东部及南部属于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的西缘,内有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国土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32.32万(1990年),乌兹别克族占71.4%、俄罗斯族占8.3%、塔吉克族占4.7%、哈萨克族占4.1%。乌兹别克、塔吉克、哈萨克族均信奉伊斯兰教,大多属于逊尼派,奉行哈乃斐教法学派,少数人属于苏非派。俄罗斯族信奉东正教。乌兹别克语和俄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塔什干。

公元前8世纪,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上先后出现过巴克特里亚王国、花拉子模国、索格迪亚纳国和安息国。公元前6—4世纪,相继受到波斯阿契米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军队的入侵。公元前3—2世纪,一度归塞琉古王朝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统治,以后又分裂成坎格尔国、费尔干纳国、大月氏国、哒国、贵霜王国和突厥汗国,中国汉代曾称之为“大宛”。公元8世纪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9—13世纪阿拉伯帝国崩溃后,先后建立了萨曼王朝、卡拉汗尼王朝。11—12世纪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国家基本形成。13世纪乌兹别克斯坦被蒙古鞑靼人征服,14—15世纪受帖木儿帝国统治。15世纪时建立了昔班尼王朝统治下的乌兹别克国。16—18世纪又相继建立起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科坎德汗国。19世纪60—70年代部分领土被并入俄国。1924年1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1991年9月1日宣告独立,易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伊斯兰教的传入

伊斯兰教于公元8世纪传入乌兹别克斯坦。706年阿拉伯军事将领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这里,九年后在布哈拉扎下根基,这时撒马尔罕首领塔尔甘投顺了古太白,从此这两座城市成为在中亚伊斯兰文化的中心。805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亲征中亚,以平息撒马尔罕的兵乱,行至呼罗珊的图斯不期病倒,于809年去世。1370—1405年帖木儿将其帝国之都建在撒马尔罕,在些建起许多恢弘壮观、富丽堂皇的大清真寺、经学院和陵墓群。其中的比比哈内清真寺是中亚最杰出的伊斯兰建筑,落成之时,曾被誉为伊斯兰世界最大、最美的清真寺。建造该寺的工匠技师来自波斯、印度、巴库、中国和中亚各地,使该寺展示出异彩纷呈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其宽敞豁亮的礼拜大殿上耸立着天蓝色的大穹顶,四周环绕着398个网状、大小不一的秀雅小穹顶,如众星托月般烘托着巍峨壮观的美丽大穹顶,并与大门两端和院墙四角的八边形宣礼塔遥相呼应,显示出恢弘的气势和迷人的风采。该寺的所有墙壁上镶有彩色瓷砖砌成的图案和彩石镶嵌的壁画。尽管岁月悠悠,数百年已逝,其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如初。该寺的大门上镌刻着细密的花卉藤蔓和回纹图案,在阳光照耀下,显示着独特的神韵。谢赫静达陵更是古代伊斯兰建筑群中的艺术精品。

谢赫静达意为“永生之谢赫”,相传8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作为第一批来中亚传播伊斯兰教的人士在撒马尔罕传教时被杀,以后伊斯兰教成为撒马尔罕国的国教。为了纪念库萨姆,撒马尔罕的执政者将自己及其亲属的陵墓与库萨姆墓建造在一起,形成了这片“永生之谢赫”陵地,此陵因此得名。陵地中共有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最主要的一座是库萨姆墓,人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拾级而上,可以到达陵墓旁。墓碑上刻有“14世纪建造”的字样。整个陵园建造的基调为青色,因为中亚居民以青色为丧色。帖木儿大帝的王后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尔坎·阿卡的陵墓也在此园内。传说图尔坎·阿卡聪明美丽,深得帖木儿喜欢,可惜16岁时就夭折了。帖木儿下令将她的墓造得比其它陵墓更为美观,因此她的墓是陵园内最美丽的。所有陵墓排列在一条狭窄的甬道两侧,举目望去,它们恢弘壮观、装饰华丽,或有陶雕饰物,或镶嵌着美丽的几何、花草、铭文图案,或绘有壁画,共同构成一组光彩夺目的建筑群体,堪称中亚地区的一座艺术宝库。15世纪末帖木儿之孙兀鲁伯在此建起了天文台和经学院。16世纪这里又增添了杜尔·穆拉德和卓清真寺。城外哈尔坦克村有著名穆斯林学者伊玛目布哈里(《布哈里圣训实录》的汇编者)的陵墓和著名的布哈里清真寺。因此这座伊斯兰文化古城素有“东方罗马”、“伊斯兰教珍珠”的美称,一直是吸引世界穆斯林和游人的文化胜地。在乌兹别克斯坦,与撒马尔罕同负盛名的伊斯兰文化名城有布哈拉、希瓦、塔什干等。萨曼王朝(875—899)曾建都布哈拉,14世纪巴哈丁

(Baha'al-Din,1317—1389)曾在此创立了纳格什班迪耶苏菲派教团。该教团属于苏菲正统派教团,反对狂热仪式,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很有感召力。仍为中亚影响最大的苏菲派教团。在布哈拉附近的巴维丁村有巴哈丁的陵墓,被尊为圣地。16世纪布哈拉成为布哈拉汗国首都,中亚伊斯兰文化与教育中心。历代王朝在此修建了繁多的建筑物,使之成为宫殿、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市场交错的文化名城,享有“博物馆”之称。现尚存有140处伊斯兰教古建筑,最著名的是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所建的伊斯迈尔·萨曼尼陵,它是中亚古老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这座陵墓为一正方体建筑,其上方中央覆有一个体积略小的半圆型穹顶,四角环衬着球状小圆顶,呈现出角塔的雏形。陵墓以紧压的赭黄色石砖砌造,墙面用拼砖装饰,组成菱形、圆币形、柳条编织形的四方形图案,精巧别致。每天因日照的角度不同,陵墓上会出现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幻花样,眩目迷人,使之具有神奇的魅力。建于12世纪的卡梁清真寺及其旁边高耸的46.3米的宣礼塔为布哈拉最高的建筑物。布哈拉还有巴哈丁·纳格什班迪清真寺、霍加·宰丁清真寺、查尔清真寺、拉希姆汗清真寺、谢伊费德丁清真寺和诸多著名苏菲派创始人的陵墓。布哈拉也一直是中亚穆斯林研究伊斯兰教的中心,曾拥有许多经学院,如:1509年建立的库克尔达什经学院是中亚最大的经学院,1535年建立的米尔—阿拉伊斯兰学院(即原来的阿拉伯亲王经学院)至今依然开办。这些伊斯兰高等学府也是极富盛名的伊斯兰建筑群。希瓦是中亚伊斯兰文化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边界处,在希瓦绿洲上。16世纪时为希瓦国都城。

据传,其名由突厥语“干燥的”一词演变而来,意为:此城位于中亚卡拉库姆大沙漠附近,气候异常干燥。此城至今尚存有不少美丽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亚盛传的古谚讲“我愿出两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由此可以想见希瓦当年之迷人。希瓦的伊山喀拉是独特的伊斯兰城区和文化博览城。所有伊斯兰历史古迹都得以完好地保存在区内。这里有宫殿、清真寺、礼拜殿、宣礼塔、经学院、浴室、市场等古建筑。希瓦城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伊斯兰建筑有1835年前后建造的尼亚兹·沙里卡清真寺、阿拉·巴尔坎·伊山清真寺、艾米尔·卡拉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城中还有一座美丽的古堡,堡中矗立着希瓦汗国皇宫,宫墙为黄沙之色,没有窗户,整座宫殿如同一座奇特的碉堡。

城中最高的建筑物是57米高的霍加宣礼塔,另外还有极富传奇色彩的卡尔陀塔。城中最美丽的穆斯林陵墓是帕赫拉万陵。千百年来希瓦一直作为美丽的中亚伊斯兰文化古城而名扬世界。塔什干是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文化古城,迄今其老城内仍留有许多古老的清真寺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有:光明·伊斯兰清真寺、奎路克·阿塔清真寺、卡迪·卢巴特清真寺、诺扎清真寺等。

15—16世纪欧洲海运事业发达起来,商队不再取道中亚,贸易形式的变更使历史上曾为东西交通要道的乌兹别克斯坦从此冷落下来,一度繁荣灿烂的伊斯兰文化也随之萧条。

前苏联时期的伊斯兰教

苏联十月革命后,1918年1月23日伊斯兰教在苏联的法律上得到承认,国内实行政教分离。到30年代中期,中亚伊斯兰教事务领导权已掌握在拥护苏联政府的教职人员手中,伊斯兰教团体基本上成为在宪法和宗教法律约束下进行活动的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包括中亚在内的全苏四个伊斯兰教中心都发表声明:忠于苏维埃政权,谴责德国的法西斯侵略,号召穆斯林积极支援前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