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之乱(1 / 2)

唐开元后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圣人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自改元天宝之后,政治愈加腐败。圣人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

此外“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压制忠臣良将,把持朝政,私饱中囊。

而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奸臣当道,争夺名利,民不聊生,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更是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开元后期朝堂之中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而从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圣上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妄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肆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凭借皇恩庇荫,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诞糜烂的生活。如此一来,朝廷日益腐败,国家危机四伏,民怨也尤为冲天。

当时的太史李仙宗乃为李淳风之孙,一日其夜观天象,发现朱雀星位之中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甚是惊讶。李仙宗自知此乃大不祥之天象,虑恐生事变,便上奏圣上,说天象告变,国运有厄,如果圣上不迁祸于他处,必将使国家陷于危难之间。

圣上听后不以为然,说道:“大唐乃天佑之王朝,国家富强,百姓安乐,何来祸端?”

李仙宗引据说道:“陛下,古时出现荧惑守心之天象,必有大祸。秦有荧惑守心,结果始皇帝死而地分。汉有荧惑守心,结果文帝骤崩。”

李仙宗说着暗中察看了一眼圣上,只是圣上并不为动容,仍觉得不可思议,接着李仙宗更加旁征博引的说道:“而且微臣的祖父李淳风也曾在《推背图》中有过此番预言:乙未天变,祸起萧墙,颠覆天下,龙潜深宫。要是圣上再不加制止,恐怕国家将要遭受祸害。”

圣上听后终于若有所思,便道:“虽是这般,但应迁祸于何处?”

李仙宗说道:“应迁于宰相杨国忠之身”

圣上不解,于是问道:“为何要迁祸于宰相?宰相乃是国舅,贵妃又是朕的家人,会有何祸端?”

李仙宗说道:“宰相杨国忠不顾天下社稷,只顾私饱中囊,引得天愤人怨,此乃大祸,圣上理应处死宰相。”

圣上听后龙颜大怒,便严斥李仙宗一番,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

果不其然,到了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起兵反唐。

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当时有前方军将遣人回来上奏说道:“安禄山与史明举兵反叛,河北已遭战火祸连,恐怕不久后便失守,请陛下派兵火速来援急。”可圣上听后却是不信,乃致错失了平叛的良机。

圣上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禄山反叛事实,犹豫后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另外派特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遇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降,为安禄山所杀。而河南的尹达奚珣等人则是投降安禄山。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而另一边的安禄山则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高仙芝和封常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圣上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而圣上不经过仔细调查,妄听信监军宦官的诬告,竟然将二人以“失律丧师”之罪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且圣上此举也开始让军心动摇,人人自危了。

随后圣上起用了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此举深深地打击了打唐的根基,这时的大唐也已是在风雨飘摇之中了。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到了五月,圣上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

哥舒翰立即上书圣上,柬表说道:“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速决。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托耗。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到了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

而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不久便可一举击败史贼,抽调兵力,以援助京师,因此他们二人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