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报社采访(求收藏追读)(2 / 2)

“还没有。但是应该还会写军旅题材。”

张涛一听,眼睛亮了,他真的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要写出怎样的故事去超越《亮剑》。

“我很好奇,你为什么对军旅题材那么感兴趣?”

“大部分的男人都很感兴趣吧,只是我恰好把它写了下来。”

王波心想,还能为什么,21世纪在各种黄金档上映的电视剧,因为量大,所以有时候质量不能保证,水平也就参差不齐,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他,要从80年代开始拔高军旅故事的门槛。

以示后人。

因为这类小说内容新颖,作品会大卖。王波想因此名声大噪,赚得盆满钵满。他希望自己的小说被各大杂志社会争相约稿,甚至各大知名导演也可能看到这一块的市场,纷纷前来合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军旅影视作品太过写实,内容比较单一,这与现代的“神剧”简直截然相反。而王波的小说却加深了对战争的思考,增加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见战争、倡导和平。

张涛现在就很期待了,若不是绑架犯法,他恨不得此时就把王波按压在桌前,再用绳子固定住,让他赶紧写出下一个故事来:

“你如果想好了写什么,可以打电话给我,我把杂志社的电话号码留给你。另外,听机械厂传达室的老大爷说,你被调走了,如果新单位有电话,是否方便也留一个给我。”

王波也很感谢《钟山》这样的高质量杂志给自己的“第一次”发刊机会,于是很爽快地跟张涛互换了电话号码后,又寒暄了很久,直到最后张涛恋恋不舍地被送出家门。

第二天,彭县的晨报记者也来到家中,请求做一期采访。

80年代的文学热,对新生作家的各种采访是很合时宜的。

王波在大学读过那么多文学的作品,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更何况这可是文学的黄金时代1980年啊!如果王波把古今中外那些成名之作在这里发表,不仅可以轰动全国,还可以拿到丰厚的稿费养活一家老小。

80年代,这是一个重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相较于之前的时期,停刊的刊物陆续恢复出版,普通日报和各类专业报纸都设立专栏用于刊发文学创作和评论文章。

不仅如此,除了一般的文学期刊外,还新增了多种大型刊物,可用于发表中、长篇小说,数量由之前的仅有一种《收获》增加至近二十种。而王波对《收获》这本杂志简直如数家珍,有太多的名作家在上面发表过小说,如果自己写的东西也可以在上面登刊就好了。

晨报记者小李见到王波后激动不已,上下打量再三,想伸手握住,又觉得太过亲近,最后只剩下灿烂的笑容:

“没想到您那么年轻,却写出如此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段时间彭县的读者都为之疯狂了。”

王波只是笑笑,喝了一口茶:

“现在有很多青年文学爱好者,以后也将会更多。时代需要文学,就跟老鼠爱上大米。”

“你这个比喻倒是有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