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编辑震惊(2 / 2)

“这么吸引人的小说,万一主编不让刊登怎么办?”

抽泣的刘琴初生牛犊不怕虎,她已经把稿件全部看完,便很真诚地问丁君:

“主编,你说这部小说好看不?”

正看到抗美援朝部分的丁君被这么一问,放下了手上的稿件,有些疑惑:

“好看啊,怎么这样问?”

“那咱们杂志社能刊登吗?”

丁君喝了一口茶缸里的雨花茶,津津乐道起来:

“目前来看,当然可以啊!这么新鲜的军旅题材,不容易见到啊!特别是出现了一批与此前不同的‘新军人’形象。开头几笔就把李云龙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骂个娘,爱喝酒,这些爷们要有的标签并不仅仅是他真正的男儿本色,还有八路军的英雄那点侠客的秉性也不是他的专利。他就是他李云龙,幸运智慧狡黠于一身,拥有着那种独特的日渐消逝了的、真正的男人的性感!”

听到主编给了那么高的评价,其他编辑也纷纷发表看法。

“丁主编说得很到位。就算单独看这个题材便很新颖,突破了以往军人受到审美束缚的完美形象。”

“《亮剑》做到了‘去英雄化’和‘凡俗化’,这个作者特别注意军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就连鲁迅先生都说过,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作者一方面沿袭着此前军旅题材的范式,写出了咱们军人所特有的那种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但又悄悄地不是把他们一个个当作‘英雄’来描写,而是从所谓的‘人’出发,在‘人’身上凿刻出英雄的形象。”

“是的,我看到了作者在尽情地撒开视野,摘下人物身上的光圈,写出他们‘去英雄化’之后的一血一肉,并认为这样的描写,才是更加深刻的现实主义,才找到了一支神笔来活画出军人的灵魂。这样的写法所欲达到的效果是,让读者看这些人物,不觉得高不可攀,而好象就是身边活生生的战友和邻居。”

张涛看到大家讨论得热烈,也加入了其中:

“可不是嘛!在看到和尚牺牲后那段,我一个大男人都哭了。这个作者深谙人性啊!李云龙为和尚报仇后,在收拾行李时,喊着:‘和尚,和尚,去把老子那个...’还没说完他定住了,默默坐回炕上。无论看几遍,我还是为这段流泪。”

丁君突然对《亮剑》的作者很感兴趣。

“刘琴,作者是有什么军人家庭背景吗?怎么能写出这么深入人心的军旅故事?”

刘琴无奈地谈了摊手,撇了撇嘴:

“还真没有,根据信封可以看到作者在淮省彭县,叫王波。”

丁君听后也有些遗憾,现在整个编辑部看这小说也大半了,却对作者毫无了解。在以往的文学批评中,还是要深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笔法很老练啊,应该是位很有阅历的老者了,他写的很多场景,仿若身临其境般。如果有机会,真想去拜访一下。”

刘琴突然有个想法:

“也许王波先生就是一位团长呢!”

说罢,编辑部哄堂大笑起来。

丁君则更是好奇这小说后面写了什么,于是提出建议:

“我觉得大家既然那么喜欢这小说,不如一鼓作气看完。咱们就在年前一起决定要不要刊登《亮剑》。”

其实在说这话的时候,他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决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