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什么叫黄金年代?27(1 / 2)

按照张泉海的说法,这个技术员要包来往路费,吃饭住宿,还要按天算工资。

那保守估计,过来看一趟生产线,至少需要500块钱打底。

这500块钱还不包括别的什么费用,单纯就是过来看一下机器,简单的调试一下而已。

如果机器有问题,那费用还要另外算。

陈光耀咬了咬牙,说不心疼,那肯定是假的。

但是真要说讨价还价,那确实也没办法。

别说现在是1988年,就算再过二三十年,这种懂技术的工程师来看一趟产线的费用都相当昂贵。

像是什么做机加工的机床出了问题,或者是自动化的工厂产线出了问题,一般技术工程师跑过来看一趟,都是包吃住,包交通,也要按天算钱。

闲着没事,还要买包烟,递瓶水。

这个行业,的确就是这样。

陈光耀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答应道。

“行,泉海,你直接去把你那个同学叫过来。告诉他,他的这些条件虽然有点难办,但是我们厂会尽量满足。”

“好。”张泉海显然也明白陈光耀的纺纱厂,经营状况也不是那么理想。

眼下纺纱厂和蚕种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其实也想劝陈光耀不要把步子迈得那么大。

但是他一来性格内向,不太会说话。

再者和陈光耀也才刚认识几天,不太好直接质疑他的决策。

实际上,陈光耀自己也是有苦自知。

纺纱厂的亏空太大,哪怕有刘洪盛这个福将,阴差阳错的带来一个大老板,直接给厂里带来了两三万块钱的活动资金。

但是这几天补发工资,再进一点原材料,直接就花了一多半。

眼下只有万把块钱,想要强行推动产线升级的计划,风险相当大。

一旦这边产线没建立起来,那边的丝绸制品又没有找到销路,那好不容易恢复生产的纺纱厂又会陷入危机。

陈光耀很清楚自己作为厂长,现在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是这步棋,他必须下,而且要尽快下。

八九十年代,之所以被称为做生意的黄金年代,就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整个市场的供需是不平衡的。

计划经济压制了几十年的物质需求,在短时间内爆发。

哪怕是江南皮革厂的那种夹纸壳的烂皮鞋都能畅销几个亿。

对于工厂而言,生产的产品越多就越赚钱。

所以陈光耀必须尽快改造生产线,才能吃到时代的红利。

一直固守纺纱厂的精品丝绸项目,再过几年,这个纺纱厂还是会垮。

……

张泉海回去之后,很快就联系了他那个同学。

他那个同学倒也没有食言,纺纱厂这边提前把路费打过去之后,他很快就过来了。

“陈厂长,这就是我的同学黎海滔。”

“你好。”

陈光耀一边问好,一边打量了一眼眼前这个设备技术员。

八九十年代的汉子都经常从事户外劳动,所以大部分都比较黑。

这个黎海滔也是一样,高高瘦瘦的,穿着一件海魂衫,一条土灰色长裤。

陈光耀也不废话,直接领着他和张泉海走进了已经封闭许久的厂房。

“这边就是我想让你来调试的机器,你先看一下有没有问题,如果设备有问题,那我们可能还要修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