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不会说话会吃亏(2 / 2)

想当年,也就是94、95年的时候,他刚走出农村,也是半个哑巴。

坐着火车去沿海,不敢说也不敢做,只能去小工厂里面,暗无天日的打螺丝。

幸好那会儿条件不好,一间工厂宿舍住十一二个人,一天到晚都闹哄哄的,他不想说话也有人跟他唠。

一来二去,他也算是被带出来了。

眼下纺纱厂的经营还没稳定下来,陈光耀自己都是自身难保,自然也没心思教张泉海怎么混社会,只是直接问道。

“老赵,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原材料的事吧。”

“行。”

赵宗清闻言,也不再聊闲天。

张泉海领着二人走到了厂区车间。

蚕种站虽然也算是个工厂,但是大型设备其实不多,就是几个大的水池。

总体来看,其实有点养猪场的意思。

只不过蚕种场要处理蚕茧,所以要用到一些锅炉来烧水。

蚕种站的生产流程,简单来说,就是从农村把农民寄养的蚕茧收回来,用水把蚕茧里的幼虫烫死,之后这些蚕茧就会送到纺纱厂。

纺纱厂有专门机器,可以把蚕茧抽丝,做成一个个的真丝纺锥。

这些真丝纺锥再经过机器纺织,就织成了布匹,也就是丝绸料子。

陈光耀跟着两人走到了蚕种站的库房,这里堆积的蚕茧已经有很多了。

张泉海碰到自己专业领域的事,还是会说两句的,他简单的介绍了两句。

“这些是我们收上来的蚕茧,大概有七八吨。蚕茧不处理,里面的幼虫就会破出来,所以从农村收回来的蚕茧,我们都会立刻处理。”

赵宗清帮忙解释道。

“我们厂的情况,我昨晚上已经和泉海聊过了。这批蚕茧,其实按照规定是要运到其他县里的。虽然我们的纺纱厂经营有困难,但是市里的大厂对蚕茧还是有需求的,所以这一批蚕茧的价格还是相对比较高。”

陈光耀点了点头,对此早有预料。

丝绸制品,是出了名的高档商品,本身是有市场的。

只不过养蚕本身投入的成本就高。

这几年市场一放开,蚕茧的价格只会高不会低。

到时候,不仅仅是像纺纱厂这样吃老本的终端工厂吃不消,就连蚕种站再过几年不好收蚕茧,也会面临倒闭。

陈光耀现在已经在策划转型,不过想要纺纱厂转型生产棉纱,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转型的。

现在厂里还是需要买一点蚕茧制作丝绸,来维持基本的运营。

陈光耀问道。

“老赵,像是我们纺纱厂一般备料是准备多少?”

“这个要具体来看。像是蚕茧的出丝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上茧率、茧层率和解舒率等因素。一般鲜茧出丝率一般为14%~16%,高的可达19%~21%。茧层缫丝率是丝重占茧层重的百分比,一般为75%~85%。像是泉海他们的蚕种站,一般是10公斤茧出1公斤丝。”

赵宗清指了指厂库里面的蚕茧,说道。

“这里有七八吨的蚕茧,差不多能出七八百公斤丝。”

陈光耀点了点头,心里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