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不走高端路线(1 / 2)

陈光耀简单的过了一下账。

现在入账的两笔钱,差不多是两万六。

要支出去的钱,分别是员工工资和销售提成,一共是10619。

剩下一万六,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了。

这笔钱对于那个香江的林老板来说,轻轻松松就能拿出来。

但是对于此时大多数内地人而言,想要赚一两万块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这笔钱必须好好的利用起来。

陈光耀略微思索了片刻,问了一句。

“赵厂长,厂里这些原材料一般是在哪儿买的?”

“原材料?”

赵厂长愣了一下,解释道。

“就在蚕种站啊,他们对口给我们提供蚕茧,我们就生产丝绸。之前一直是县里调配的,我们不用给钱,后来z策下来,大家都是自负盈亏,我们和蚕种站就没有合作了。”

他说到这里,似乎是想到了什么,问道。

“你是不是想找蚕种站买蚕茧?那我可以帮你去谈,我和蚕种站的老板也是老熟人了,采购价格方面肯定是有折扣的。”

“不用。”陈光耀淡淡的拒绝了。

纺纱厂做丝绸这种高端产品,本身技术和产品线都十分成熟,现在又找到了香江的大买家,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

但是陈光耀作为过来人,很清楚丝绸这东西,本质上就是奢侈品,价格波动太大了。

就拿汽车品牌来说,保时捷、布加迪、奥迪这些数一数二的豪车品牌,乍一看格调很高,但无一例外都经过破产重组,最后被大众一一收入麾下。

大众这个品牌正如其名,专门做的就是贴近大众的平民汽车。

陈光耀作为一个老练的生意人,很清楚商海浮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假的,稳定的现金流才是王道。

很显然,做丝绸这个品类,没办法满足他对稳定现金流的追求。

除此之外,陈光耀两世为人,他那跨越大时代的眼界和洞察力,也让他提前就看到了很多商业模式的弊端。

其中这种蚕种站和纺纱厂联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就是早期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本身就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时的高层估计是出于赚取外汇的需求,以及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需要,选择了制作丝绸产品的路子。

在当时很多偏远的农村都有蚕种站,发放蚕种给附近的村民养殖,到了时间再统一收购回来,运到纺纱厂抽丝剥茧,制作成丝绸。

这套因地制宜的生产模式,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可以用极其低廉的成本收来蚕茧。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蚕茧作为丝绸的原材料,始终会回到奢侈品原料的定位上去。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上面的安排,蚕茧不可能卖得这么便宜,做丝绸迟早是玩不下去的。

赵厂长一时还没意识到经济的大环境已经变了,还在尝试着劝道。

“你是不是以为我去蚕种站采购原材料会吃回扣?你放心吧,我也是一把老骨头了,我现在也是想把这个纺纱厂继续经营下去,绝对不会搞什么中饱私囊那一套的。”

陈光耀淡淡的说道。

“做生意,只要有能力就算是吃回扣,我作为老板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赵厂长,你还没明白,我现在不是怀疑你,我现在是不想做我们厂的老产品了。丝绸以后不用做了。”

“不做丝绸了?那我们做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