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首批预售额五百万94(2 / 2)

“不必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大家都是上班讨生活,又不是签了卖身契,难不成还能让他给我们打一辈子工?”

“话是这么说,但是他把我们的纺纱女工挖走了,这是不是有点……”

“这有什么?他要是有那能力,带着那些女工发财,不也是好事一件?我们纺纱厂现在的丝绸业务本来也没怎么做了,他自己另起炉灶也很正常。”

陈光耀现在说得轻描淡写,主要是因为刘洪盛离开纺纱厂,并没有伤及厂里的根本。

再加上他做生意这么多年,也知道这世上没有不散之筵席。

亲兄弟也有明算账的时候。

更何况只是手下的一个员工。

相较于他的豁达,赵宗清这个老厂长还真是有点气不过。

要不是现在厂里的大老板是陈光耀,他非得把刘洪盛找回来不可。

两人在办公室闲聊的时候,张泉海已经把棉布装上车,上楼招呼道。

“陈厂长,棉布已经装好了,你要过去看一趟还是我们自己把窗户封上就行?”

“过去一趟也行。”

陈光耀对养猪场的事情,自然更加上心,领着张泉海就回了蚕种站。

一行人找了几个工人,又找了几块木板,直接把窗户用棉布封上了。

别说,效果还挺好的。

古代的时候,门窗都是用纸糊的,陈光耀现在用棉布来封窗,算是比较高级的。

这窗户一封上,整个楼里顿时暗了不少,不过温度明显上来了。

没有了呼呼呼的冷风吹,养猪场里隐隐有点闷热的感觉。

陈光耀提醒道。

“行了,现在暂时就先用这些棉布挡一下。对了,这段时间养猪场的修建工作也不能落下。”

张泉海跟在他身后,点头道。

“是,我会盯着的。”

“泉海,这两个月,你费点心,等来年开春,应该会有不少乡镇的农民采购猪崽儿。到时候我们猪种站的生意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我明白,其实我们这段时间已经陆陆续续的有农户来找我们咨询猪崽儿的事。”

“现在就有了?”

“对,只不过我们养猪场还没修好,我想着我们猪种站没有正式开张,就把他们都谢绝了。”

陈光耀一听这话,心下暗暗挑眉,赶忙道。

“泉海,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什么叫没有开张?我们又不是单纯的做生意,这个猪种站本身也是和蚕种站的运营模式一样都是为了帮助偏远乡镇的农村群众。他们要养,那直接签单子放出去就行了,只要你在源头把猪崽儿的质量控制好。”

“陈厂长,想不到你人还怪好的。还知道为农民考虑。”

“那肯定的,我自己本来就是农村人。”

陈光耀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说得好像真是不赚钱,做慈善一样。

一时间,倒是让张泉海有点小感动。

其实陈光耀自己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深知做生意,最重要的是高周转,才能有高回报。

学校门口开个小面馆,乍一看不起眼,一碗面也就卖十几块钱。

但是一天随随便便卖个一百碗,就是一千多的营业额。

只要量起来了,想不赚钱都难。

现在养猪场前期堆的资金太多,最主要的是进口的那四只国外约克猪,直接花了陈光耀三十多万。

如果这笔钱不能快速变现,那这笔生意对他而言就是巨亏。

毕竟这三十多万的资金成本摆在这里,他随随便便做点什么都好过现在一分钱不赚。

……

养猪场猪崽儿受冻的问题,解决之后。

陈光耀见没什么事情了,便带着媳妇儿徐瑶又回了市里。

虽然乍一看,这一趟过来,只是帮忙修了个窗户。

其实更重要的是,在陈光耀的授意下,张泉海渐渐也开了口子。

养猪场开始正式的分散养殖小猪仔了。

一个月过后。

眼看着临近年末。

干休所的小洋房里。

陈光耀正和徐瑶一起准备着把这房子装点一下,贴个对联、福字什么的。

就在这时候。

客厅里的电话突然“叮叮铃铃”的响了起来。

陈光耀顺手接起电话。

“喂?”

电话那头传来张泉海难掩激动的声音。

“喂?陈厂长,我是张泉海啊。我来给你报喜了。”

“报喜?报什么喜?”

“我们养猪场的小猪仔批发生意,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不到,就往附近的乡镇分发出去一千五百只小猪仔!市场行情相当的火爆啊!”

“是吗?”陈光耀的语气不惊不喜。

张泉海倒是激动得不行。

“是啊,村民的热情太高了,我们蚕种站的小货车,一次能拉二十多只小猪,来来往往五十多趟,几乎是一个月都在路上跑。别的不说,把我们的司机都累得够呛。陈厂长,你看我们下一步是继续卖猪还是稍微控制一下?”

“不用控制,继续卖。让魏大姐从货运站那边继续进猪,同时厂里的四只外国猪也要注意看护,让它们尽快下崽儿。”

“好,我明白了。”

张泉海点了点头。

这会儿一冷静下来,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好奇道。

“厂长,你怎么好像对这件事一点儿也不惊讶啊?你早就知道我们养猪场卖出了这么多猪?”

“对,我早就知道了,是吴昌贵跟我说的。”

“哦,是跑销售业务的那个吴总啊。我就说厂长怎么好像一点儿也不惊讶。要知道这一千多只小猪仔如果全部收回来,那一头猪三四百块钱卖给肉联厂、屠宰场、那可就是四五百万的利润啊。”

“你倒是会算账,我们收猪不要钱的?”

“那是那是。”

张泉海嘿嘿一笑,略微有些尴尬。

相较于他的喜悦和兴奋,陈光耀倒是对这个成绩见怪不怪。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盘下蚕种站,改建养猪场,一定能做成。

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蚕种站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招牌。

附近乡镇农村的农民,几十年来一直在蚕种站买蚕种回去养蚕,对蚕种站有很强的信任度。

现在改建养猪场,他们自然也乐意在这里买猪崽儿。

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