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高中(3) 高中第一次报名(1 / 2)

有了介绍信,读高中的事相当于吃了定心丸。那时不存在学籍管理的说法,只要校长同意你去他学校,其它一切都不是问题。校长的权力大,学校每个领导或老师都可能有这种资源,可以向领导介绍,校长一般都会给面子的。那时学校没有电话,只有邮局才有。邮寄书信是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上级领导的介绍信或纸条属于读书的“圣旨”。

父亲已经买了一些读书用品,心灵手巧的老妈和姐妹们也在关心,衣服被子牙膏牙刷毛巾鞋子袜子内裤等都是妈妈准备。那时大姐已经结婚,我得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月,大姐的女儿呱呱坠地。全家人都高兴而充满期待的。家里人都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生个女孩同样高兴。但学费是令人发愁的,到外面读高中肯定要花不少钱。如学费:每学期7.5元;大米每个月30斤。学校食堂要求每斤米变成饭票需要5分钱。星期天到星期六中午,18顿或17顿,每顿要1-2毛钱了。这样第一次报名,要准备20元钱。

大姐85年结婚时,办得很隆重。办了50多桌,收人情礼总共300多元。村里来喝喜酒的人一般送1块钱或两块,送10元20元的都是内亲,也不多,算是大礼了。相对比较起来,读书的费用是不低的。

金垭高中在我们那个县也是历史悠久,高考成绩不错。每年都有人上大学,多的时候有十多个。但是它在我们县不是最厉害的高中。最厉害的高中是麻柳高中和蒲家高中。1988年县中修好后,从各个学校抽调老师,这两所学校是最多的。我高三语文数学物理老师就是麻柳高中过来,英语化学老师是蒲家过来。这些老师每个人在我记忆里都可以讲很多故事,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谁有这个兴趣,想了解那个时代的师生情怀,你找我了解绝对没错。什么话都打住,高三英语老师可以啰啰嗦嗦一下:

那是一个个子不高、脸黑、戴茶色眼镜、头发自然卷、国字脸的二十八九岁的年轻“老教师”,叫张修*。据说20岁就大学毕业做老师,做老师第一年就教高三,居然他所教班高考英语非常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那确实是厉害。他担任我的英语老师应该是第六年教高三。八九十年代,学校为了在高考竞争中取胜,在老师安排上非常霹雳手段的。你厉害,你可以长期教高三,给你一两次机会,你总是让学生和学校失望,你就没有机会再教高三,就是给机会也是教最差的班。很多时候高考成绩的进步,不是领导厉害,是老师选得好,成绩就好。有几个老师的学科拖后腿,成绩就差一些。我非常清楚这一点,可到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却不知道,睁眼说瞎话。

这个老师,居然厉害到第二年高三班学生爱上了她(为可敬的张老师解释:应该是读书时女生有点崇拜或暗恋,但我们张老师应该不知道也没有做出任何违背师德师风的事情哈),她大学毕业指定来我们学校,而且就是为张老师而来,也是英语老师,好像是重庆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1989年的高考,我们在自己学校考试,她居然监考我这个考场。我印象太深了,我在第一排B位。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就在我一米外站着,天气热,教室没有风扇。她认真看着每个考生,轻微用试卷袋扇风,我离她太近,时不时闻到一个香气,气温非常复杂。我有时觉得香,有时又觉得不香,但农村纯朴孩子尽管高三了,但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解决。反正,下午的数学答题过程中,隐隐约约的“小麻烦”让我在思考最后2道高考数学上出了偏差,心神不定,最后高考数学得了100分(满分是120分),虽然也不低,但数学老师很失望。

言归正传,老屋湾的海娃要去读高中了。86年8月31日的夜晚是漫长的。父亲母亲包括姐姐妹妹都知道我明天要报名。能够想到的、能够有条件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我检查了一下,什么都满意,就是内裤只有两条。一般学生标配是三件,太多了经济也不允许,同学反而会笑话你。但现在我做高三老师,对高三学生生活建议是:家里条件允许,至少备五件以上内裤,因为内裤用绵的穿起来舒适些,但棉内裤不容易干,特别是宿舍的冬天。备四五件就能够周转,否则穿着没有干的内裤学习生活,别人不一定知道,但自己一定知道不舒服,就算后来身体的体温把内裤烘干了,也还是不舒服。我不好意思跟妈妈说,因为说了妈妈一定要会想办法,就会拿父亲的旧内裤给我穿。父亲或哥哥穿过的衣服给儿子或弟弟穿,在那个贫穷的岁月是非常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不喜欢。

睡觉的时候就一直想这事,想着想着,进入梦乡。第二天还是妈妈温柔的喊声惊醒了我,我一下从床上起来,知道睡过头了。30分钟后,父亲带我出发了。说起来就是到直线距离10公里,曲线距离20公里的另外一个乡镇去读书,算不上远行。但毕竟是去追梦,去圆一个农村男孩子的“不做农民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油然而生。

出发了!我们小时候的家,出门读书的方向是上坡…

从家到学校的路很长,曲线距离20公里。那时没有车,都是步行去学校。现在看来,有点远,真不容易的求学路。

从家到学校,要爬坡三次、下坡五次,走铁路线8公里,坐船过河一次,过隧道一次,要经过别人家多次(有狗)…。

父亲背大部分我的生活用品,是大头重量。我自己背一些,包括一个热水瓶,但对能够挑谷子90斤的我也能够接受。父亲是苦练多年的农民,可以挑150斤的谷子。所以,背点生活用品,他还能健步如飞。

上坡弯弯曲曲300米——平路200米弯弯曲曲——经过有坟墓的地方(白天不怕晚上怕)——弯弯曲曲500米,一路都是庄稼菜地荒地等无人区——经过别人家(三队地盘,有狗,会咬人)——下坡200米——到河西小学(五年小学生活的地方)——下坡150米——一条土公路1000米—到铁路了——一直走8公里——其中有铁路桥(有缝,不要往下看,容易紧张)——其中三公里左右处要过隧道(铁路经过)。如果不过隧道,绕道而行需要半个小时,而且路不好走。

隧道长300米左右,两头通过洞口的光线依稀可以看到铁路上碎石与木板与铁轨。中间有50米非常黑,虽然里面有点点灯光,但还是看不清楚。很多人经过时会带手电筒,如果没有带,慢慢摸索,50米其实也不长。跑得快,只需要6秒。

有勇敢的连蛇都敢抓、猎枪都会用、能够跳到粪坑与老母猪周旋而救老母猪、能够把那些因为生气或吵架或自杀而晕死过去的无数妇女通过掐几下麻筋而救活、能够将一根粗野的柏树变成一个光滑的富有弹性的扁担的父亲在前面引领,我对第一次过隧道并没有多少恐惧。其实,很多人是怕经过这个隧道的,因为风言风语总有人会摆龙门阵说别人过隧道出过事情。被抢呀、女人被欺负呀、不小心摔伤呀等等。但这个隧道是交通必经之路,每天很多人都要经过它,过来或者过去。

那时候赶集很有意思。一个地方是1日4日7日热闹,大家都赶去买卖东西。另外一个地方是258或369日热闹,这样做生意的人是每天换地方做生意的。我三叔是卖猪药的,就是这样:147日在河市、258日到程家,369日到金垭。做个生意非常辛苦,每天步行基本上在两三万步以上。

父亲在前面走,提醒我走铁路的技巧,脚一定要提起来,不能拖着走路,容易摔跤。所以,50米隧道很快就过来,也没有遇到龙门阵中说的坏人。

不过,很少一个过隧道的,特别是女性。大家结伴而行,人多胆大。所以我自己一个人上学过隧道时,都是几个同学一起,实在没有同学就与陌生人一起,大家多多少少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坏心眼的人非常少。后来,也有几次与女同学一起两个人过隧道,那里事情有故事的,后面方便时再说。

过了隧道,还是铁路。一直走,大慨5公里后就下坡300米,就到了河边渡口。父亲是非常吃苦耐劳的,我拿的行李不多,但走十多里路了,有点累。可父亲没有减慢脚步,路上他很少说话,遇到熟人他才说话打招呼。我最希望父亲遇到熟人,彼此亲热寒暄,说不定好得一支烟抽,我就可以在旁边休息几分钟。但今天的报名没有发生这样的好事。父亲在前面走,偶尔也抽自己带的土烟(家里自己种的烟叶晒的),但脚下没有放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