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锄禾日当午”的李绅(1 /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这首《悯农》朗朗上口,人们从小便能熟背,而他的另外一首《悯农》同样被人们熟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两首《悯农》,仅仅四十个字,语言通俗质朴,将农家生活的艰辛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了大家的眼前,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粥一饭皆来之不易的道理,而这两首诗的作者李绅也俨然成为“悯农”的代言人。

1、“官二代”李绅

实际上,李绅是个“官二代”,他的曾祖父李敬玄曾担任过宰相,但后来家道中落,他的父亲只是担任县令一类的官职。李绅父亲去世得早,他6岁时便跟着母亲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当时一些有庙产的寺庙会给男子提供食宿,于是寺庙就成为李绅读书的好去处,不仅包吃包住还清净。读书之余,李绅还喜欢搞创作,但他穷得连草稿纸都买不起,便拿庙里的佛经去打草稿,后来被和尚发现了,还把他痛打了一顿。

也许是营养不良,李绅身材矮小,甚至得了个“短李”的外号。贫困也让他亲身体会到民间疾苦,并目睹了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的悲惨生活,于是他以强烈的同情和愤慨之心写出了两首《悯农》,虽然朴实无华,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通俗的语句被人们口口相传。由此,李绅被誉为“悯农诗人”。

李绅的勤奋也得到了回报,年纪轻轻,好名声便传了出去,元稹的岳父、当时的苏州刺史韦夏卿经常夸奖李绅的才华。李绅到长安参加科举,连韩愈都特别赏识他。当时举荐之风盛行,大臣们发现了人才可以打招呼让考官格外关注,韩愈便帮李绅打了招呼。然而,毕竟僧多粥少,打招呼的人又太多,李绅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他考了几次都名落孙山,虽然科场失意,但李绅收获了友谊。

2、朝廷器重,新乐府代表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35岁的李绅终于进士及第,得到了一个国子监助教的官职。然而,李绅不喜欢这份工作,就离职回家了。正好当时的金陵观察使李锜很看重李绅的才华和名声,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幕府里当专职秘书。李锜是皇族子弟,行事非常蛮横,暗中还积蓄力量图谋造反。

皇帝想找李锜聊聊天,李锜也坚决不去,幕僚中没人敢吭声,只有李绅敢于劝谏,但是李锜不仅不听,还让李绅帮忙写辩解的奏疏。李绅表面同意,却假装紧张到握不住笔,涂涂改改浪费了好几张纸。李锜见了大怒:“你不怕死吗?”李绅正气凛然地答道:“我生平还没见过兵器铠甲,今天死得其所了。”

李绅被李锜关进了监狱,直到李锜兵败后才被无罪释放。当时有人知道了李绅的事迹,想向朝廷汇报,李绅却拒绝:“这是我作为臣子应尽的本分啊,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后来,李绅的事迹还是被朝廷知道了,他不仅受到了嘉奖,还被调回了长安任职。

作为一名职场新星,李绅拥有满腔的抱负,他还不拘一格,敢于打破常规。比如,他曾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送给元稹,他是第一位用“新乐府”来标注自己乐府诗的诗人。当时的乐府诗用的都是汉乐府的老题目,“新乐府”就是用自创的新题目来写时事,这类诗通常都有着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大力发扬了乐府诗歌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的作用。

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李绅自然敢于揭露社会的现实,毕竟,他是知名的“悯农诗人”。《悯农》所表现出来的悲天悯人正是“新乐府”的精神内核,而他的《乐府新题》在当时独树一帜,为中唐的诗歌世界激扬起绚丽的浪花。

3、和韩愈撕逼

在官场摸爬滚打十来年后,李绅的官运越来越好,尤其是后来登基的皇帝唐穆宗很喜欢他,李绅也得以入职翰林,成为天子近臣。当时同在翰林院的还有元稹和李德裕,时称“翰林三俊”。

李绅和李德裕的政见相近,也是相识多年的好友。当时,大唐朝堂之上,牛李党争正悄然拉开序幕。牛党的主要成员多是出身寒门的新科进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而李党成员大多是士族出身,主张以门荫入仕。出身士族却尝尽人间冷暖的李绅选择与李党为伍,他的思想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官运亨通的李绅有些忘乎所以了。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李绅与韩愈展开了一场“互撕”大战。韩愈当时刚被任命为京兆尹,朝廷还给了韩愈一个御史大夫的荣誉头衔,而李绅当时则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是当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是副官,但由于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唐代中后期很少会专门任命,御史中丞倒成了御史台的实际长官。

按照规定,京城附近的地方官上任之初要去参见御史台长官以表敬畏,这叫作“台参”。然而,韩愈好歹是李绅名义上的上司,对李绅还有举荐之恩,算得上李绅的老师了,让一把手参见二把手、让老师参见学生,无论哪条都不合理。李绅性格刚烈,认死理,而韩愈脾气火暴,寸步不让。

这场“互撕”大战非常激烈,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不过,“互撕”最终没有胜利者,韩愈和李绅都捞了个处分,韩愈被剥夺了御史大夫头衔,改任兵部侍郎,李绅则被外放到地方担任观察使,远离权力中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