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鬼是什么?(1 / 2)

鬼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象人身大头的怪物,本义是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

古人认为“鬼,归也”,人死为鬼,指人回到原来的地方。后来把鬼看做人的异化,如屈原《九歌·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为赞美之辞。现代汉语的“鬼”常用于指邪恶、恐怖的东西,含贬义。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如魑、魅、魂、魄等。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还有鬼魂存在,因此“鬼”的本义是指鬼魂的意思。

1、“鬼”是什么?

《礼记·祭义》中为“鬼”下了定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鬼”来自哪里。

“鬼”既然是人死后的灵魂,又生活在阴间黑暗的世界中,因此从“鬼”引申出一种神秘的、不光明的含义,于是就有了“鬼怪”“鬼鬼祟祟”“神出鬼没”“心怀鬼胎”,等等。

中国神三大族群:天神、地祇、人鬼。天有天神,地有地邸,人有鬼魂,前两个属于先天神仙,而后面的属于觉悟的圣人等由人而成的。他们无有高低,都是无上,无下超越一切的最智慧与完美的存在。鬼也不害怕阳光,因中国对先人是极度尊崇、尊敬的,如屈原《九歌·山鬼》。在中国古代对待正邪是看他的行为,并不是以为是妖就坏、是仙就好。就像有妖道一样。而并不像西方天使就是正义,吸血鬼就是邪恶的。

先秦诸子对于“死”的看法不一,对于“鬼”所持的态度亦异。在诸子中,学者对冥界的看法,较有独特见解,且较值得一述的,则唯有儒、道、墨三家。三家对後世的影响,又当以儒为首。三家中,儒、道二家较理智,较持重,儒家对于生死的问题,对于鬼神的态度,见诸于《论语》、《礼记》及其他诸书者颇多,最能体现孔子的则为《论语》;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见于《庄子》。至若墨家之尊天明鬼,则又与一般人民不异,所不同的,墨家将鬼神与政教混为一体,成为政教之有力工具,非仅仅是纯粹的信仰而已。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鬼”字上部象鬼头,寓意着鬼会用阴气伤害人,所以从“厶”,是形声字。但也有人认为鬼字是一个“全体象形”,与这世间所有存在的事物都不甚相像,这也充分说明了“鬼”来源于人类的想象,从未有人能够确定地说自己真实见到过,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争论。事实上,在不少学者看来,鬼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体现,这充分说明了“鬼”其实是人为创造的,就如“龙”一样,只不过二者所代表的意象不同而已。

“鬼”是看不见的、邪恶的,由此进一步引申表示错误、胡乱,例如“鬼话”。“鬼”既然是人身后的一种魂魄,那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和天上的神灵一样,也被认为是神灵,只是是一种具有邪恶色彩、恐惧色彩、阴暗的神灵。

因此我们会用“鬼”来形容一个人,尤其是小孩子机灵、狡猾,于是就有了“鬼灵精怪”“小鬼”等说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蔑称日本军为“鬼子”,这是因为日本军队的邪恶、阴暗的心理和他们龌龊的行为,这和“鬼阴气贼害”的性质是一样的。

2、鬼怪文化的兴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