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双相—寇准(1 / 1)

寇准的人生中无不时刻透露着两字:刚直。

十九岁时寇准到京城考进士。宋太宗在殿试中选取人才时,喜欢到殿前询问交流,他的习惯是倾向于录取年纪大一点的,年轻人容易落选。这也容易理解,论资排辈是比较稳妥的方式,很难引发大家的不满。有人就教寇准谎报年龄,寇准并不认同,我正准备进步,怎么能欺骗皇帝?后来寇准通过了殿试,从知县开始干起。

寇准慢慢又从地方官做成了京官,逐渐受到太宗的器重。在枢密院任职时,有次给太宗说事,说到皇帝不爱听的话,太宗发怒起身要走,寇准扯住太宗衣服,要求其坐下,最后把事办了寇准才退下。这也只有寇准才做得出来,太宗表扬他,我得到寇准,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徵,太宗顺便把自己也表扬了一下。

有一年春天大旱,太宗问身边的大臣时政的得失,是不是自己作为皇帝哪里没做好啊,大家都打哈哈,大旱是上天安排好的,绝对不是皇帝的原因。寇准的“刚直”早已按捺不住,回答大旱是因为刑罚不公平。太宗又发怒起身走了,过了一会儿气消了,把寇准叫来问具体原因。寇准也卖关子,要求把负责刑罚的两个主官叫来才说。

人来齐了,寇准开始发挥,之前祖吉、王淮两人都是违法受贿,祖吉贪的得少被杀,王淮贪得多却只挨了棒子,还官复原职,这公平吗?太宗就问其中一个主官王沔,因为王淮是他的弟弟,王沔当场就磕头谢罪,太宗狠狠的批评了王沔,随后给寇准升官。

寇准与同事张逊几次在皇帝面前发生争执,关系很差。有一天,寇准与温仲舒一同出行,路上有个精神病朝他们喊万岁。同行的还有个叫王宾的官员,与张逊关系很好。他把事情告诉张逊后,张逊立刻到皇帝那里打小报告。只要证明是一个精神病在乱喊,这事也就过去了,所以寇准要求温仲舒作证,但张逊要求王宾单独上奏解释,王宾明显是要准备作伪证,两边互相争执起来,又发展到当场互相揭对方的短,寇准与张逊都被贬官,寇准被派去青州做知州。

太宗心里非常在意寇准,寇准去了外地,太宗又念叨他,经常不开心,就像情侣刚分手的样子。整个朝廷里也就寇准一个人敢跟他直来直去,没有他太宗又少了好多乐趣。太宗问身边人,“寇准在青州过得开心不?”左右都说青州是个好地方,应该不苦。明明在青州肯定会很开心,但是身边人都是察言观色的高手,不敢直说,只能说不苦。

太宗过了几天又问同样的问题,太宗的左右就开始揣测皇帝的意思应该是想把寇准召回来。但左右们又不能明说,毕竟皇帝的小情绪也必须照顾到位,要是太宗思念寇准,寇准不思念太宗,这让皇帝多没面子。

皇帝的左右真的不容易,于是给了一个满分回答,陛下思念寇准从来不曾忘记,听说寇准每天酗酒,可能也在想念陛下吧?左右第一句就让皇帝他老人家别在绕弯子了,想念不丢人,第二句纯粹瞎编,反正是听说,与己无关,至于是不是因为想念皇帝才酗酒,那更是没了大谱,但这一句也正是太宗最想听的,原来寇准离开我就跟失恋了一样酗酒,他还在意我,不错不错。

但是太宗是要面子的,自己把寇准撵走,现在又要把寇准叫回来,太宗当场就沉默不说话了。忍到第二年,太宗觉得打脸没有那么明显了,把寇准叫了回来,安排参知政事。

寇准从青州回来见太宗,太宗脚受了严重的伤,还展示给寇准看,这是要让寇准关心一下,君臣间也能肉麻。太宗问寇准为什么这么晚来见他,寇准打了官腔,没有召见是不准到京城的。随后太宗陡然问了一个王炸问题,我的儿子们里谁可以当继承人?

之前有些大臣上折子建议立太子,让太宗发怒,当事人直接被外放到岭南,导致没有人敢谈论立储的事。寇准狡猾地打了太极,陛下是给天下找接班人,跟谁商量都不可以,只能自己定人选。

太宗一声不吭埋着头,过了好久把身边人屏退,心想寇准不就是怕说错话被打击报复嘛,这下就两人总可以商量了吧?

太宗主动出击,问襄王可以吗?寇准心里想着就该选他,但表达的意思是您说可以就可以,赶紧决定,还不忘拍下马屁,“知子莫若父”。立了太子后,京城的人都在道路上高兴蹦跶,喊着“少年天子”。太宗此时又有小情绪了,非常失落和不开心,对寇准说,人心都在太子那里,我怎么办?寇准又是一句漠不关心的话,“此社稷之福也。”太宗心想你不关心我,我就找自己的妃子倾诉,结果大家的反应也是只有恭贺,没有察觉到皇帝的小情绪,太宗又只能回头找上寇准,两人一起喝得烂醉。

立太子第二年,寇准又把太宗惹毛了,这次把寇准扔到邓州当知州。结果这一贬成了永别,寇准再回到京城做官时已是宋真宗的时代。

宋真宗一直很想让寇准当宰相,但是觉得他太刚直没法独当大任,于是任了两个宰相,正巧此时契丹开始骚扰打劫边境,一遇到阻力就马上撤走,感觉没有要战斗的意思。寇准立刻认识到这是契丹麻痹宋军的烟雾弹,契丹要搞大动作,于是要求立刻调兵遣将把守要害进行备战。

到了当年冬天,契丹果然大举入侵,正如寇准所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