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雅卷畅襟胸(2 / 2)

再后来看电视剧《金装四大才子》、《河东狮吼》等,虽然有些夸张,但羡慕才子佳人的故事,喜欢书生意气、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也欣赏古人生活与自然风光的融合,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能直接感觉其形象美。那首“走马看天下,一片江山千幅画……”让他印象深刻。他感到自己喜欢的不仅仅是古代的文字,更包括他们的器物、服饰等,一句话,他们的生活。而文化的本质,不就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吗?

于是古典文化的“蛊”就这样种下了。其实那个时代也有命如草芥的平民,他们的生活也很凄苦,但是相对于现代,对自然的破坏较少,生活节奏较慢,生活中更讲究美。器物就是很显著的体现。从原始社会起,那些艺术品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一个脸盆里画上什么图案,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长信宫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有它实际的生活功用。真正的美总是融入生活的点滴。

由于对古典文化的这份兴趣,在平时就会不自觉寻找这些资料,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记得中学时班级有小“图书角”,那里有一套丛书,就是对古典著作的浓缩普及,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故事,白玉看得津津有味,甚至都忘记了吃午饭。为此还早早得了胃炎。

高中的时候,学业较忙,一切围绕“中心”,虽然也读古典,但毕竟抽不开身。如今,进入大学,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更可以不受羁勒了。回顾历史这块,最关注的就是春秋战国和三国了。春秋战国更多是因为其“百家争鸣”,很多思想的源头都在这里,而且文字古朴,视野宏大,细细品非常有味道,比后来华而不实的文字不知胜过多少。特别是中国的成语,大部分就来自这个时期,不可不读不知。

其次还是在三国,那个时代的人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幸运的,因为能被那么多人记着。或许由于这是真正长期的大一统王朝(秦朝短命)以后的第一个大乱世,乱世时间较长,而且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悲剧性命运以及他们所打的“兴复汉室”的口号,本身便足以感人,后世又得到统治者和文人的认可,在这种氛围下,相关的说书、小说等又丰富了其故事情节,让人玩味不尽。可以说,这是一段“神奇”的历史,尽管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从来没有一段历史像这段历史这样,背后有这么多不同朝代大众的参与,除了已是家喻户晓之外,甚至于某些人物的民间形象、文学形象的影响力远胜于其真实形象。好像港台人拜关公,这拜的是真实的关公吗?他已经不仅仅是他自身了,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图腾。

这次读三国,细节脉络越来越清楚,特别是很多与文学形象中的不同之处慢慢被发现了。中学的时候接触三国游戏,第一个就是红白机上的“吞食天地”,那个游戏情节紧凑,阵法、谋略颇多,虽然是个简单的游戏,却在某种程度上做到极致。特别是由于大量引用演义中的句子,历史代入感很足。然而由于过于强调“刘皇叔”的正义性,也对曹操的形象有所妖魔化,特别是把曹操画成一个长发魔的反派形象,长期在白玉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

所以无疑读新的、历史学家眼中的三国史资料,特别是吕思勉的《三国史话》,无疑最大的革新在于对曹操的改观。特别是官渡之战后曹操一把火烧掉手下的通敌信件时,真是他人生的“闪耀时刻”。特别是在袁绍墓前的一段回忆,颇为动人:“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同时,对刘备的印象也完全翻新,认识到刘备真是个英雄,特别是他“折而不挠”的精神,真的值得学习。还有临终前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足够深刻,说明他洞察人心以及修身的功夫。而诸葛亮,历史形象本身就足够感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而为之”,始终不忘身上的责任,自是儒士风范。虽非真正的“隐者”,早已有志于天下,然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却颇得大道之智慧。能以疲敝的益州,对抗富庶的中原,且对手是后来取代了曹魏的司马氏第一智者,其才能不可谓不卓著。何必再弄些“怪力乱神”,装点得像个“巫师神汉”?

但这次读,还有一个最新的收获,就是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寿命与历史走向的关系。曹操虽然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可是那时河北元气尚在,否则曹操不会又花了数年才统一北方,因此曹操最终消灭袁氏,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袁绍死得太早。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为什么发动的几次战争都无功而返,也还是因为岁数大了,顾忌后方,万一在战场上出来什么闪失,后方又不稳,没法把遗产传给下一代。而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当世英杰,结果诸葛亮先去世,成就了司马懿。可见寿命,或者说身体健康,确实是很重要的。

人生是一次长跑,而非仅仅是一次短跑决定胜负。尽管你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看看人生,毕竟还有那么多年,为什么有的人后来出来了,有的人还在原地踏步呢。固然,青少年的时候,人格正在形成,记忆也比较好,因此是发展的黄金期,但后来难道没有希望吗?何况,在早期所受的教育,以及早期的比赛模式,都受限于较为单一的衡量指标,这样就把一个人的一生定性了,不是太可惜吗?白玉相信,在人生的长跑中,最终带领我们走向那个方向的,一定是我们自身的天赋和兴趣。

这样“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不觉时光倏忽易过,身心俱忘,漫游古今。有时吃过饭开始读书,到后来突然一片寂静,起视窗外,已是明星莹莹,断云微度。一下子感觉物换星移。风冷,但小室足暖。真是“开卷与心会,得性非外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