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天涯回忆淙(2 / 2)

后来,在班会上,她更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这个男生不仅仅是外表上像,连那种理想主义,那种诗意和哲思,那种温和的语气,都那么像,但好像这个男生更喜欢诗歌,更喜欢一些“古”的东西……

女生总是能一眼看穿男生,男生却没有这本领,总是看不清女生……

但昏了头都一样。所以就有了后面的种种故事。她想接近白玉,又害怕“重蹈覆辙”。而天风这时候适时主动地出现了,又很有魅力,她也有些被他打动了,想“处处”看,可是这一个学期过去了,却发现……她正在为自己可能伤害另一个人的感情而自责烦恼,却又恰好在这辆车上遇到了白玉……

白玉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和她一起经历这些故事,这种交流甚至让双方都觉得超越了男女之情。说完的她是那样无力,轻轻地、小心地靠向她的肩膀,他没有推开,温和地说道:“其实,我们都还算幸运的……我们没有在更无法承受的年龄遇到这些事,这些经历,不是也带给我们很多美好,教会我们许多吗?”

他就那样淡淡地讲着,也不求她能一下子接受。但她真的听进去了……两个人沉默了一会。然后,她缓缓抬起头来看着他,问道:“那,你怎么想呢?”说着,又低着眉。

“我……我和你一样,都有着自己喜欢的人,虽然还不知道未来如何,但总是不愿意就这样放弃。还是那样,我们先做朋友,彼此多一些了解,其实我也很欣赏你。”白玉淡淡地笑了一下,“现在说这些都太早,我能做的,就是在这一刻,做你的枕头,让你靠一靠……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自己真正心动的人,那时候,你会明白,一切都值得的。毕竟,这一生,能遇见让自己心动的人,对谁都不容易……”白玉这样说着,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一本《宋词三百首》缓缓展开,有多少人的悲欢离合也由此展开……

“嗯。”若云淡淡地哼了一口气,好像也化作了一团云霞,带着淡淡的清香,就这样安稳地栖在白玉的肩头,没有再多说什么。车慢慢行驶着,两个人渐渐睡着了……

两人住在邻近的城市。临别之前,白玉翻开一首词给若云看:

玉楼春·春恨

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是啊,“年少抛人容易去”,原来古人也有这样的遗憾,谁不是经历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最终重新坚定地走脚下的路呢?

“嗯,珍惜当下。”两个人轻轻拍了拍手。若云把她的手机号写在了这本《宋词三百首》的最后一页,然后与白玉道别,那眼神,已然重新燃起了明亮,让人再次惊艳。

“那个……我知道在我们的城市之间,有一条街道,很可以一起逛的,如果有空的话……”

“好的!”白玉轻轻地点了点头,心中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放松,慢慢的目送着她走下车,最后还透过橱窗,向她轻轻挥了挥手……

那银盘般的脸,月牙般的微笑,还有那沁人的香气……闭上眼睛,白玉才发现自己的情愫并不单纯。特别是若云的经历,还有她对于诗词历史的敏感度,其实还是让他心里有种滚烫的感觉,他很想照顾好这个女孩。但想到她也许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别人的影子,也许只是因为还没有走出过去的影子,白玉的心里就有点犹豫。何况那俊逸孤高的梅,更是他心底难以抹去的一道风景,他想,不论结果如何,至少有生之年,应该去试一试。而对于若云,就像他们一起约定的那样,“珍惜当下”吧。

回到家,听到清脆的鸟鸣,真是豁然。白玉的家位于一市靠近另一市的一个小乡村。村里有座小山,而这附近都是山。村里除了农田和住宅区之外,几乎都是自然的领地。白玉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人们在溪里洗衣服,童年的时候,也经常跟小伙伴一起在溪里抓些小鱼。有时到附近的“深山老林”里抓些甲壳虫回来,或者带点桑叶养蚕,又或者摘些野果来吃。时常闻到泥土的气息,也常在林间看着阳光穿过,光影嬉戏,落叶斑驳,苔藓深深,宛如仙境。大自然就像一个免费的乐园,随时邀请这些小朋友前来玩耍。后来,水泥路渐渐多了,白玉看到那灌了水泥的土地,再也长不出许多的植物,就感叹这种“人造物”的破坏力。家里的小院子,原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土地,芳草丛生,有一年白玉丢了个西红柿籽在里面,结果就长出了一颗西红柿,虽说酸酸小小的不好吃,却也让白玉见识到了生命的奇妙,后来这块土地上又有很多美妙野生的植物。白玉经常躺在草地上,感受草的柔软与芳香,望着遥远的天穹,看着白云自在游荡,聚合又分开,觉得十分惬意。他还经常拿着放大镜,在院子里观察各种生命,那些卑微、不知名但却与我们共生的生命。所以,当听说家里要把这块地上的这些植物全部除掉,然后灌上水泥的时候,白玉就十分心痛。这不知要毁掉其中的多少生灵。而且,数百年之间,那些自然生长的生命,除了小草等之外,绝难在那里生存了。这样的一个“断子绝孙”的决定,却仅仅是为了满足几个人的生活需要,难道,只要对人类方便,一切牺牲就都应当么?自然被人类无限地分割,龟缩到城市的某些角落,供人类在偶尔想要放风的时候出来透口气。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终有一天人类会发现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因为我们亏欠了我们的“兄弟”,而远离了它们,我们的内心活得并不安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