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背诵全文(1 / 2)

看着顾立离开的背影。

李生白有种奇怪的感觉。

顾立对他足够尊敬,态度谦和有礼。

与学生的那种距离感也有。

就是他说话的语气太过平和了。

平和得就像是在与同辈聊天。

没有故作大人模样,

没有故作深沉老练,

或许他本来的面目就是如此。

只是之前对他的关注太少。

顾立回到教室后,将书和信都放进课桌内,旁边的同学虽然好奇,但很快上课铃声响了,且语文老师跟在顾立后面已经进了教室,也就没凑过来问。

也是顾立太孤僻,同学都摸不清他的脾气,不好开玩笑。

不然,好歹要抢过来看看。

因为是自习课,李生白没喊起立,直接开始了上课。

他也不打开书,笑吟吟地看着下方的学生,开口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有没有同学尝试背诵一下?”

这话仿佛是按下了学生们喉咙的关机键。

原本还有些喧闹的教室,立刻雅雀无声。

一个个都乖巧得像鹌鹑似的。

低着头看着桌面。

李生白见怪不怪,于是开始点名。

“顾立,你背一下——”

顾立没想到,语文老师说话算话,这么快就点他的名了。

莫不是语文老师还是不信,要检查一下他是否认真听讲了?

这可不能掉链子。

还好,要他背的是《琵琶行》。

若是其他的古诗,他或许忘了。

但《琵琶行》可是出过歌的——

当时传唱得还挺广。

顾立有幸听过,还学过。

不过听老婆说,他那戏腔听起来像是捏着脖子的鸭叫。

哎,恶语伤人六月寒啊,自此他再也没唱过歌。

甚至KTV都戒了。

顾立淡定地站起。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开头几句是背景的交代,白乐天在江头送客。

顾立没有半点磕巴,见语文老师气定神闲,无动于衷。

显然这点东西是不够的。

于是继续背下去。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半夜的,白某和几个大男人,去船上请一个女人喝酒。

即便搁在现代,哪个好女人敢出来?

况且还是有夫之妇。

可不得“千呼万唤”,可不得“半遮面”?

估计那弹琵琶的妇人是看到了白某的“青衫”,才勉为其难地出来的。

顾立没去观察语文老师的表情变化,一直还沉醉在自己想象的剧情中。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某也是不客气,逮着蛤蟆攥出团粉,让人弹了一首又一首。

江州实在太贫瘠了,没什么娱乐场所,白某很是怀念身在东京的日子。

顾立没注意到,教室此时已是落针可闻了。

所有人都仰着脖子看着顾立。

像是看怪物一样,又像是膜拜与仰视。

都屏住了呼吸,怕是呼出来的气太大,会打断顾立的背诵。

顾立见老师点头,心里安定了不少。

至少,他可以确定语文老师不会向班主任打他小报告了。

这个时候,学生除了听课、写作业和考试,其他一切行为都可以归为“不务正业”。

在这落后的穷乡僻壤,想像韩寒和郭某那样,凭借写作文一朝成名的,是做梦都不敢梦的。

况且,顾立投稿的,不是像《读者》或者《青年文摘》这样的正经杂志。

这《花火》封面看起来就非主流得很,里面的内容,在老师看来,定然是些少年不宜的

若是家长看了,不仅要没收,还要混合双打。

听说,语文老师是应届毕业,因为考了“三支一扶”,才来到镇上教学的。

岁数与他们差别不大,刚从学生转为老师,对学生还是比较理解和宽容的。

没了心理负担,顾立的口齿变得快速且清晰起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段可以说是本篇文章最精彩的地方,也由此可见,醉吟先生在音律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也是顾立记得最为清晰的一段,所以背得极快。

顾立背完,却见老师定定地看着他,嘴巴微张,一副想说又不知道说什么的表情。

后来他才明白,那是震惊。

顾立背得太急,见此突然有些不确信了。

“难不成自己漏掉了一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