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制衡之道(3)(1 / 2)

张廷仁已经上任了。

他在礼部时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但他也知道现在朝局很乱,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他的政治直觉是很敏感的。

来到禾南省后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看法。

张寒山也是跟着父亲张廷仁来到禾南省的,他进了省衙找到了父亲说着难民营地的种种惨像,这时旁边还有赵宪国。

张廷仁听着自己儿子对时政的批评相当无奈,于是他问:“你平日里喜欢读朱熹的书,那我问你,今年你入仕之后为官应该怎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寒山这样回答,其实在他心里他觉得天下读书人都应该这样,所以他也理所当然觉得自己也该这样,父亲也该这样。

但张廷仁打断了他的回答:“不要用横渠四句来回答,那是朱熹用来标榜圣人的,现在这个世道没有圣人,就算有,哪怕是十个,一百个,一千个都没有用,圣人的那些言论只能拿来看,拿来治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张寒山顿时哑然,每次他说到这些时父亲都会和他现在这个世道没有圣人了,他以前反驳孔子曾被国君信任的那短暂时间里面不也让国家富强了吗?张廷仁却回答那段时间以后呢?

“与其去相信朱熹的那些话不如去看看王阳明的书,王阳明说看见自己没有的东西,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由一面发掘另外一面。一阴一阳,谓之道。”张廷仁继续说,“此乃知行合一,你想要改变眼下这个乱局只有成为一个人才能做到,那个人叫林含,可是当今的皇上不会允许下一个林含出现。”

张廷仁说着他对眼下朝局的见解,确实如此,每句话都是真的,就算现在真的有一个林含他也入不了内阁,大概率是作为封疆大吏干一辈子。

“你先下去吧。”张廷仁看着自己这个政治嗅觉一点都不灵敏颇为无奈,入仕之后如果参与了政治斗争只怕下场会很惨。

张寒山只能离开,一次又一次的交涉都是这样结尾的。

张廷仁看着一旁的赵宪国无奈的说:“犬子无才,让你见笑了。”

赵宪国却有点感慨:“你不觉得寒山有点像两个人吗?”

“当然是像他的父亲和母亲啊。”张廷仁想缓和一下现在的气氛。

赵宪国摇了摇头,“挺像我们年轻时的,当时我们初入仕途,总是想着苍生社稷。”

张廷仁现在却也只能无奈的说:“现在我们都变了。”

赵宪国没有说话。

“赵兄,我们再挺一挺,前些日子我大哥告诉我,皇上已经加封他为皇长孙太师了,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就能斗垮杨党。”张廷仁说。

制衡,庆玄皇帝还是想着制衡,他决定扶起张廷仁时另外一个党派就已经形成了,这是他用来制衡杨党的。

前面说过去年太子死了,庆玄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就是太子,而太子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成为了皇长孙,也就意味着庆玄皇帝将来死了这个不到十二岁的孩子会直接继位皇帝。

这一派迅速崛起的政治力量叫做张党,是清流官员集结形成的,以张廷仁的兄长张廷鹤为首,因为他是皇长孙的老师。

赵宪国说:“现在禾南的局势如果不是一场彻底的清洗是不会好转的,上上下下都有杨党的人,皇上让你来做这个总督,你的工作不会轻松啊,万一不小心你还得被杨党赶走,你现在要做的除了把蓬安县的难民安置妥当外还得把亏空补上,要补上亏空就得创收,问题是怎么创收?”

张廷仁自然知道这些,他说:“杨党已经给皇上上过折子了,创收的办法就是把全省一半以上的粮田改成种藏红花,高价卖掉这些药材让老百姓有钱买粮,官府也能多收一些商业税。”

“藏红花?”赵宪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藏红花是中药,把全省一半以上的粮田拿来种这个就会导致粮食短缺,老百姓的粮食吃完了又得去高价买粮,到头来老百姓还是什么都没得到啊,别忘了今年蓬安县的难民已经几个月没有吃上一顿饱饭了,要想让这条政策推行下去就只能大笔大笔给禾南,给蓬安拨款调粮,可你我都知道,这样做是要费很大的劲的,所以这是一步死棋啊。”

“是的,所以我们想的就是让整个禾南省大乱,只要大乱了皇上就会问责杨党,我是事情发生后才来任职总督的,皇上治不了我的罪,只是这样只能再苦一苦老百姓了。”张廷仁说。

赵宪国明白了,皇帝的心思是用这个创收办法充盈国库,而张廷仁一派的人想的却是把这个计划搅黄,让杨党陷入万劫不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