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全敌为上(2 / 2)

“致王朗太守阁下:

玉简金文,遥传江表;锦图绣画,近览会稽。盖闻英雄之崛起,皆因时势之造就。袁某四世三公之后,承先祖之遗泽,拥兵甲之精良,已有问鼎之志,非徒守土之庸。

观天下之大势,汉室已衰,群雄竞起。我袁家承天之幸,势力所及,扬、徐二州已尽在掌握。兵强马壮,将勇谋深,实乃天下之大势所趋。而会稽一隅,虽太守治政有方,然孤城难支,四邻皆敌。若不早为之计,恐一朝有失,悔之何及!

袁某素重太守之贤明,深知公之才智非凡。若能审时度势,归顺于我,则建业太守之位,袁某扫榻相迎;会稽之民,亦可享太平之乐。此诚为明智之举,亦顺应时势之良策也。

愿太守勿再犹豫,早定大计。袁某虚席以待,谨以此书相劝,伏望回心转意,勿负袁某之厚望也。

袁术顿首,再拜上言。”

王朗持信,遍示立于身边的会稽都尉周昕和功曹虞翻。周昕表示听命于王朗,虞翻认为袁术势大,不可力敌,宜避其锋锐。王朗随之传令开城,携周昕、虞翻归降袁术。

据《三国演义》所载,王朗以谄谀之臣著称于世,诸葛亮北伐时,遭诸葛亮痛骂,被气死。

历史上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不应孝廉之命。之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在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控制时,他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这一建议得到了献帝的赞赏,他也因此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在会稽太守任内,王朗因为见当地百姓仍然祭祀秦始皇,并且与夏禹同庙,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配获得百姓祭祀,于是将这行为取缔。他在任四年,获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然而在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南攻会稽时,王朗决定与孙策交战,最终在固陵被孙策所败,并在逃亡途中被孙策擒获,受到礼遇。

之后王朗应丞相曹操辟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他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他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进封他为兰陵侯。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很有名气。他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还撰写了《劝举孝廉疏》、《节省奏》、《皇驳义》、《朝贺对》、《丧服四制》、《父母不知存亡议》、《改元大赦议》、《爵制议》、《官制议》、《圣制节葬议》、《请除妖言父老为郎议》、《禅让义》、《上便宜奏》、《治狱多门疏》等奏议论记,自成一家之言。王朗有文集三十卷,在魏国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子王肃袭爵兰陵侯。

韩胤向袁术复命,向其恭贺道:“恭喜主上兵不血刃取会稽,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曰:‘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况还得以收降了王朗这等治事之才。”

袁术闻之,不禁冷笑,道:“智行,有些话只能出我的口,入你的耳。再有别人知道,我是不认的。不要认为王朗名声好,就一定品行高洁。他要是在曹魏,必是对曹操劝进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吾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呵呵。”

袁术任命虞翻任会稽太守,笮融领兵三千驻于会稽。阎象任吴郡太守,雷薄领兵五千驻会稽。王朗改任建业太守,张勋领兵两万驻建业。除军政分离外,还规定本地所征士卒必须异地驻扎。除留守屯驻兵马外,东征所余兵马,皆随袁术班师回寿春驻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