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坑爹的笔试(2 / 2)

这一题花的时间,就和他写整个数学卷子的时间一样多。

嘶,语文竟恐怖如斯。

……

接下来的题目,江皓都看得非常谨慎。

不敢走错一步路,不敢漏看一个字,唯恐那个阴暗的出题者在那挖了个坑埋伏他。

犹如初进贾府的林黛玉。

不过,他毕竟是从高考中杀出重围的人。

在武侠小说中,那也是大宗师般的强者。

初出茅庐的小菜鸟最多借着他不注意,猛的抽他一冷子。

等到他反应过来,胜负就没有了任何悬念。

江皓就这么一路写到了作文。

“小学生活快要过去了。在这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有一些特别的感悟。请以此为主题,写一篇五百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学生活快要过去了……

江皓看着作文题目,扶额苦笑。

不算前世的话,貌似,他今天才算刚入学?

不知道让他做这张试卷的幕后黑手是谁,但,显然手尾没处理干净呀。

露出马脚来了。

好吧,先审题。

这题也没什么可审的,很空泛,很适合小学生胡编,因为任何感悟都行。

出卷者大概是想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

诸如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农民伯伯多么辛苦、爸爸妈妈多么爱自己之类的。

或者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做值日,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

但让江皓来写……

那必然是直接整篇议论文。

江皓在心中构思好了大致的结构,便提笔:

“近来阅读僧肇的《肇论》,于《不真空论》之一段尤为感触,其论云:“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诚哉是言也。

这段话以佛家空性之眼光阐述魏晋玄学中的名实之辩问题,颇有见地,实与西方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所提出的“能指”与“所指”的概念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能指”与“所指”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在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称为能指,而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称为所指。例如,作为语言符号的“桌子”这个词是能指,而作为具体事物的桌子是“桌子”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

由于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桌子”表示桌子,而非用“板凳”表示桌子,是漫长的历史岁月以来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并非从来如此,也并非永远如此。此或即僧肇所言之“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

作为传递思维的工具——语言如此,作为传递语言的工具——文字也是如此。早在东汉时期的许慎便已在假借之定义中提示了此点:“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此时,假借字变成了能指,被假借的语言成为所指了。”

江皓写到这,有点累了,停笔甩了甩手。发现题目还空着,便起了个“名与实”的标题。

嗯,前面是征引文献、归纳总结,接下来就要到提出自己新见的时候了。

不然的话,只是罗列前人的观点,就失之陈旧,没有新意。

“然而,无论是僧肇还是索绪尔,都忽视了一点,即赋予实在以名的主体存在——人。

人的思维,是一个太过复杂的结构,即使以现代心理学的手段,所能认知的也还甚少。但至少,我们已经真正重视了人的心理作用的神奇。

孔子何以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为他看到了人心所具有的将物“即名而就实”的能力,即使是所顺之言,也会因名不正而害成。

为何曹操的望梅止渴真的能够实现?因为人对于梅子的心理认知,竟然能将“即物而履真”成为现实。

归根结底,语言也只是人的心理认知的一部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只是科学认识语言现象的起点,而远非终点。近年来,由乔治·雷可夫创立的认知语言学,或许可以为心理学视阈引入名与实的研究提供借鉴。”

嗯,最后还顺带展望了下未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