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六合温氏23(2 / 2)

别看夹沟里的温家显得破落,但别人有的他都有,比如说族产,族产有祠堂后的一座山以及祠堂前的田地,不多,仅够维持祠堂的修缉维护以及祭祀所用。

族长也是有的,是温禾青,温饱的叔父,不过族长之称是徒有其名,没什么实际的权利,和两个族老温吉和温茂林两人,管理着族产以及组织协调族内的事务,不过所起的作用有限,毕竟凡事都有俗例可遵。

不同于别的大家族那么讲究,族长族老有极大的威信以及能足以决定族人命运的权力。

对于族长和族老,温家村的族人给予了基本的尊重,但由于族长族老威望不足,大家都是在泥里扒吃的泥腿子,说不准之间还有矛盾纠纷,有限的生存条件并且不停被压缩,利益冲突难以避免,注定邻里不睦,面和心不和是普通现象,老死不相往来或发誓不再同台而坐的也不是没有。

所以族长族老很难服众不说也给不了族人什么实际利益,也缺乏惩戒的能力,因而族人并不太当回事。

他们之所以能当族长族老,除了年长辈分高以及行事还算公允外,主要是他们识些字和会记帐,记录族产和各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帮忙张罗一下,不然这分薄面可能都不给他们。

说到认字,温饱在族里能排前十。

族规听说以前是有的,但形同虚设,之后慢慢淡忘了,至今更是对族人是没有半点约束力,所以温饱和外姓换田,是一点阻碍都没有,不止是温家,小门小户的家规和凝聚力都不如高门大族的。

各家各户各自为政,家族观念随着迭代越趋淡薄,越发稳固再难跨越的生存环境,在抱团取暖改不了了现状的话,抱团取暖失去意义,就只剩下貌合神离的一条心了,甚至更多只存在于口头和形式,更甚者是连装不装了。

祠堂祖屋除了过年来贴对联,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来供奉外,最大的作用就是清明分猪肉了。

听说以前还会在祠堂有家族聚餐的,年中都有三两次,但已经是前几代的事了,就连以前各家办事都会在祠堂祖屋举行,现在那是在各自家里办。

祠堂或是说祖屋现在还住着两户人家共三个人,不是说祠堂祖屋不好,主要是祖屋为全族共有,不夸张的说,一个房间的共有人少则几人,多则数户,怎么住?而住在这里的两户三人,都是受照顾对象。

至于族谱,混乱错漏保全不善多有缺失,三五代之前的都没人说得清了,辈分这个全凭记忆后人自行推断,话说温饱的名字都不知道有没有记入族谱,重修族谱说来也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

族谱可以不修,族规可以没有,族长可以不放在眼里,但有些规矩得有,比如妇女不入祠堂,妇女不贴对联。

年三十下午,在大家吃过午饭后,大概是末时也就是一两点钟左右,各家青壮男丁就会自发的来到祠堂,族长也会让早到的半大小孩从村头到村尾,呼喊着“贴春联咯”,没来的听到呼喊,放下手中的活就该来了。

在等待的这期间,聚集的族人放下平日的矛盾纠纷,或听着老者在说之前祖屋的盛况,追忆着祖屋的热闹,感慨着时过境迁,或是在相互论辈,或述说着一代代口口相传的祖先荣光,这是惯例了。

祖上确实阔过,听说始祖初来乍到这里时很穷,后来让镇上黄家看上,稼了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女儿给他,买田买地建房,从此就在山合里定居下来了。

这祖宅兼祠堂如果没记录错的话已经传了十五代了,后人至今还没有谁建出这么好,这么大的屋,而且这座祖宅在夹沟乡,名列前茅于其他小门小户,有吹捧的资本,当然是远比不得刘老爷和范秀才这些大户的。

在这个时候,大家的家族自豪感以及认同感是最强烈的,也再想起大家流着相同的血脉,是一家人,有着同一个祖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