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迫和突围(随笔八)(2 / 2)

孔子的乐道是与他为学治学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追求大道真理的坚决和安贫乐道的精神人格分不开的。

史记记载了孔子跟师襄子学琴的一段故事: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熟练的演奏了一遍又一遍,师襄子对他说:“你弹得已经很好了,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已经熟悉弹奏这首曲子,但还没有掌握弹奏出其神韵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探究其神韵的技巧了,可以换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到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到它的意境,可以学习别的了。”孔子说:“我还不能从曲子中认识作曲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时而庄重若有所思,时而抬头仰望,情状深远,随后说道:“作曲者一定是皮肤黝黑黑,体形颀长,目光深邃,威德俨然如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谁还能写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肃然答道:“老师传授此曲给我时说过,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史记如是记载:夫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颀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由此可见孔子求学问道的严谨和他“学而时习之”的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这种对人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也贯穿了孔子一生,这源于他对“安贫以乐道”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

孔子有一次到郑国,与弟子走散了。子贡四处寻找,郑人告诉子贡说:在城东门旁有个人,脸象帝尧,脖子像皋陶,肩膀长得向我们郑国的宰相子产,自腰以下,只是比大禹王短了三寸。子贡正要说那就是我的老师孔子啊,郑人随即说道:那个人当时四处张望,疲惫不堪,就像一条丧家之犬!

孔子得知此事后,却欣然大笑说:说我的长相如何未必然,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这样,是这样。

司马迁是如何记载此事的呢?太史公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如丧家之犬。”于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然哉,然哉!”两个然哉,便可窥见孔子人情的练达和其“不成乎名,不易乎世”的不为穷困窘迫所折服的心志。

孔子不为困窘世事所折服的坚韧心志,源于他对大道的追求和济世育人的丰富实践。

历史上有个公案:孔子曾经被困于一个叫蔡的地方,断粮七日,弟子都面无生色,子路不解的抱怨说:君子也有穷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吗?孔子怡然说到: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够不为穷困乱了心智,而有的人却会因为穷困不能固守本心而随波逐流。君子以道之穷通而言穷通,我如今抱守仁义之道,只是遭受了乱世之患,又有什么穷困不通的呢。

《庄子让王》详细记载了这个公案: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庄子叹曰: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孔子“学道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人格和“一以贯之”的实践行动,终于成就了孔子的“盛德大业”,其坎坷经历,使其学术学说具有了人间的烟火气,也使他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老人。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感慨万千。

凄凄复戚戚,叹哉!

欣欣复歆歆,乐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