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孔子(随笔七)(1 / 2)

太史公司马迁一生敬仰孔子,说自己每每读到孔子的书,就渴望能见到孔子,往往情不自已。孔子卒后,司马迁在编撰各世家历史之时,每每于各世家编年值孔子卒年,便记载“孔子卒”三字,以纪念孔子,并希冀后世铭记。

孔子殁后,其学广布传承,孔庙祭祀不绝,为后世之人尊为“至圣先师”。

太史公于《史记》列《孔子世家》,叹孔子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一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夫子一生不可不谓好学不辍,精进不已,终于达到贯通天人,阴阳不测谓之神,精神自由翱翔天地的境界;然其一生,也不可不谓颠沛流离,凄凄惶惶。

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传奇身世色彩的圣人,其出生之始,便略带一点悲情。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父亲名叫叔梁纥,是殷商后裔,也算是当时宋国的贵族,一员虎将,颇具传奇。但传奇的父亲并没有给孔子带来幸运——当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年过六十,娶了其母亲颜徵在,但由于年龄悬殊,不被当时的礼制认可,因而史书记载孔子是“野合”而生。孔子三岁时,其父亲去世,孔子及其母亲也被赶出了叔梁家族。

在那个完全依附家族而生存的时代,被赶出家族可谓是生死攸关,存亡一线。

或许天不绝孔子,正如孔子后来的感叹: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年少的孔子看过仓库、放过牛羊、做过会计、当过车夫喂过马,以求果腹活下去。孔子在后来谈到这些事,仍不免感慨良深。根据《论语》记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会这么多技艺呢?”子贡说:“这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贫贱,为了活下去就学会了不少生存的技艺。君子会学习这些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一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道出几多心酸几多无奈。

不幸接踵而至,孔子十七岁时,母亲颜徵在去世,孔子想要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却因为不知道父亲埋葬在何处而几乎导致其母亲无处安葬,以至于将母亲的灵柩停放到大街上,曾经和自己一起喂过马的挽父的母亲才偷偷的告诉他父亲的埋葬之处在一个叫防的地方。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一个人的成长和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以我们如今的思想观念和经验来看,孔子当时是孤独的,但这也造就了孔子此后的坚毅人格,孔子作《系辞》有言:“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子仿佛又是幸运的。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被赶出家族后,便带着年幼的孔子从陬邑搬到了曲阜一个小巷弄居住,母亲的坚毅和辛劳,使得孔子得以有机会学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