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终南捷径(9)佛道22(1 / 2)

“原来如此。”

唐棣微微颔首,好奇问道:“那些得到仙人赐福的,后来如何了呢?”

“有的留在山上,跟着仙人修行,有的回到寨中,还有的离开我们伏牛山,去了别的山头。”牛不巽耐心替他解释道:“我伏牛山寨也每年通过这种试炼方式,筛选了不少能力出众者,愿留在寨中的,我便对他委以重任。”

唐棣闻言若有所思的看着偌大的山寨,治理的这般井井有条,他不禁道:“大当家此法倒颇合科举选拔人才之道。”

牛不巽闻言,颇为自得大笑道:“我伏牛山不过一小小山寨,自然比不得科举层层选拔天下人才,但若是不能选贤任能,即使一个小小的寨子也可能任一群流亡之徒,乌合之众,搞得乌烟瘴气,乱了法度。”

“我牛不巽虽是绿林之辈,却从不做真正伤天害理之事,相反这些年,还收留了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给他们山地,让他们能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

明明是占山为王的故事,唐棣听完却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牛不巽,然后指着他寨子当中那尊二人高的菩萨像,问道:“我听大当家所言,心中明明崇道慕仙,可为何大当家的寨子当中,供的却是一尊菩萨?”

“唐贤弟,这个问题问的好。”

“来,看看,这究竟是不是尊菩萨?”

牛不巽也不禁对唐棣的发问另眼相看,流落他伏牛山寨的书生侠客甚至和尚都不在少数,可是一眼看穿他的本性向道者却极少,于是他故意卖了高关子,请他走到观音菩萨石像下。

唐棣走近细看,这分明就是一座观音像,并无什么特别。

“这不是观音菩萨吗?”

牛不巽却指着石像狡黠一笑:“在世人眼中,这也许是一尊观音菩萨佛像,可是在我牛不巽眼中,她是我道家慈航大士。”

“佛为表,道为本。”

“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

“佛本是道。”

“可惜如今世上之人,只知有佛,忘了有道。既然人人都说他现在是尊佛,我便顺应民心,也说他是尊佛,以安民心。”

“只要民心安,我这寨子便可安。”

“佛也好,道也好,又有何妨?”

当年开元盛世,大唐国力雄厚,万邦来朝,玄宗皇帝便主张推行天竺之佛与大唐之道,二教合一,旨在安民之心,奈何佛道争论不休百年,从未真正融合,反而纷争越演越烈。

唐棣闻言不禁暗暗可惜,此等人才居然流落山野,沦为山贼,真是深受当今大唐科举朋党舞弊之害。许久,他拱手道:“牛兄大才,此言暗合治国安民之道。”

“唐贤弟,过喻了。”

“我等山贼也本是良民。”

“不巽也曾是一名进京赶考的举子,若非屡试不中,又无人引荐,为国效力,返乡途中还被人抢劫一通,差点寻了短剑,最后被逼无奈只能上山,沦为山贼。寨中其他父老乡亲,若有其他出路,谁又愿意冒着杀头掉脑袋的风险,干这打家劫舍的买卖为生?”

牛不巽望着苍茫的大山,寨子里开垦出来的良田千倾,有总角之童光着屁股,追着鸡鸭跑过田野,不禁语重心长,与他私下交心道,“试问谁又不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伴一缕青烟,安然了此残生。”

“可奈何啊……奈何……”

“世道多歧路……”

“想要扶摇直上九万里,难于上青天。”

唐棣听完顿时沉吟许久,他直直地望着牛不巽,只见他眼中盈满了悲伤,仿佛那段惨痛的回忆又在他眼前重新上演了一遍,缓缓开口:“不瞒牛兄,我也本是良家子,奈何十五岁时,家中遭难,独我一人苟活,幸得义父收留,不然也许我也走了岔路。”

牛不巽闻言目光幽深,携着他的手,长叹一声:“没想到你我,不过都是可怜人……”

……

就在二人携手望着伏牛山陷入一片思绪之际,扛着各种铁索装备的牛不才与祝春娇咋咋呼呼赶来,打破了二人酝酿许久的气氛。

“大哥,你们还在聊什么,聊这么久?”

牛不才不耐烦地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扇着风,擦着热汗,喘气催促道,“大家都上山了,就差你了!”

“就是!唐棣!快点!”

换了一身衣衫,重新梳洗过穿戴一新出门的祝春娇也道。

唐棣回过神来,眼神中闪过一丝黯然,很快收拾心绪,轻声说道:“没什么,我们二人只是闲聊罢了。”

“那好,我们赶紧上山。”

他的声音有些不同寻常的低沉和沙哑,祝春娇并未注意,只是一把抓过受伤的唐棣手腕,带着阿奴就要飞身而起,

“刚好,我的功力也恢复了,借着这天大的机缘,我带你去玉皇山顶走一遭,叫你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仙山仙宫仙人。”

牛不才见此也舔着一张大脸,上前抱拳求道:“仙子,可也能带小可上去拜见仙翁?”

祝春娇闻言回头看了他一眼,顿时咋舌道:“带他一个书生,我都够呛!你重的跟头野猪似的,我哪驼的动,你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哈哈哈……”

牛不巽大笑一声,朝他们挥手道,“那仙子,唐兄,我们玉皇顶上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