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了解往事(2 / 2)

“你捏着肥皂干嘛呢?”李子子好奇发问。

她哪里知道白墨现在已经确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

“这世界上,不止他一个穿越者。”

之所以能够确定,不仅是因为来时看到窗子上的玻璃和手中的肥皂,还因为这肥皂上面还印着,一只雕。

“长姐,这肥皂是从何而来?”白墨忍不住询问。

这些东西难免让他有一些亲切,对那位前辈也多出了些好奇,如果能找到那一位,不知道能不能交流下经验,分享一下心得。

“自然是从店铺里买的了。”

“不是,我是问知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制做了这个肥皂。”

听了白墨的询问,李子子若有所思的回答道:“这个东西从百年之前就有了,具体出自谁手,没人知道。”

“百年之前?意思是前辈已经先走一步了?”白墨有些悻悻然,“白激动了一场。”

不过转念一想又有些埋怨:“虽说我不一定活的长久,若是前辈你把这些生财之道玩了个大概,我如何富甲一方?”

看向身旁书架上的诗词集,也顾不上吃饭了,三步化作两步便走近了些,随手拿起一本就翻了起来,

果然,故人西辞黄鹤楼…春风又绿江南岸…劝君更尽一杯酒…万紫千红总是春…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名诗好词跃然于纸上,半晌,白墨易容后的脸不断抽动。

好在这位前辈也知羞,作者皆是一个叫无名氏的,想起长姐还在等着自己吃饭,放下书籍便洗手坐回了桌前,这顿饭吃的算是如同嚼蜡不知其味,只因满脑子都在想着这个无名氏。

见眼前低头刨食的青年似乎是有心事,李子子给他盛了一碗汤放在手边嗔了一句:“饭都吃到鼻子里了。”

白墨被长姐教训也没当回事,大口喝下了小碗里的汤询问道:“长姐,那些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李子子知道他说的是刚刚翻过的诗集于是出声解答:“具体的时间无从考证,只知道是百年之前,那个时候在天下文人眼里,诗词乃是小道,研究圣人经典,治国齐家平天下才是学子们一直追寻的至高之理”。

“当时出现了一位大家,不仅文采斐然出口成章,见解也是尤为独到,在当时的文坛上格外醒目,同时他也向天下学子讲述了诗词的意义,他认为诗词不仅可以描山绘水,也可以抒发情感,荡气回肠,不仅可以表达态度,也可以寄托哀思,不止朗朗上口,更易流传,而且通俗易懂,有独特的韵律之美。”

“对此,当时很多守旧文人都对他嗤之以鼻,认为诗词之道乃是附庸风雅的玩乐之语罢了,那位大家并没有对这种观点进行驳斥,而是游历天下,每到一处便写下一首诗,随着他所留下的诗词相继传颂,读过那些诗句之后,诸多文生学子对于他的仰慕可谓是与日俱增,他也因此誉满天下。”

“本以为他要再次重申对于诗词的推崇,没想到却销声匿迹了无音讯,只剩下一个无名氏的名字还残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说了许久,李子子也感觉有些口干,抿了一口茶。

白墨沉思片刻,似乎也理解了这位前辈的用意。

身处那个年代,明明是东海遗珠的诗词之道,却被一群一叶障目的人嗤之以鼻,换做自己也想为老李,老杜,老王,老苏他们证明。

谁人能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飘逸,谁人能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典雅,谁人能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愤慨悲悯,谁人能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

也许他便是想用这样的铿锵之举诉说着不属于是这个世界的星河璀璨,不吐不快之后便深藏功与名,不愿拿着他人的荣光为自己的脸皮添砖加瓦,也算是穿越者中的一股清流了。

念及于此,对于这位前辈的怨念也少了几分。

“在那之后,也有不少文人雅士照猫画虎,只是大多数成了东施效颦,能够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

“喏,”李子子说着指了指书架上的诗集,“流传下来的几乎都在此处了。”

“不过就算是已然后无来者,但现在的文人大多数还是对诗词之道推崇备至,虽说难出妙笔但也乐此不疲。”

闻听此言,倒是让白墨眼前一亮:“长姐,我有些想法。”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浮现,整理一番觉得切实可行,便对着李子子和已经收拾好碗筷的金锁一阵交代。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