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勾践趁火打劫,夫差兵尽自杀(2 / 2)

越王亲自命令道:“我要与吴决战,你们有兄弟四五人都在这里,仗如果打不胜,那么兄弟四五人全完了。你们自己选择一个愿意回家的人。”

次日又通告全军,说:“有眼睛昏花毛病的,报告上来。”

越王亲自命令道:“我要与吴决战,你们有眼睛昏花的毛病,回家去吧。以后如果有事,我再与你们商量。”

次日又通告全军,说:“体力不能胜任作战、志向品行不能服从军令的人回去,不用报告。”

次日,全军驻扎下来,建立军门,将有罪者斩首示众,说:“不要像他们这样志向行为不果决。”

于是越军将士人人都有死战之心。

越王便命令有关官员向全军宣告,说:“你们当中如果有让回防而不愿回防,让停止而不愿停止,让前进而不前进,让后退而不后退,让向左而不向左让向右而不向右,这样的人要斩首,妻子儿女卖掉为奴。”

哀公十七年三月,吴王夫差起兵,驻扎在江北,越王句践驻扎在江南。越王将军队分为左右两军。以越王所亲近而品行好的士卒六千人为中军。

次日将在吴淞江中举行舟战,等到黄昏,越王命令左军口衔木棍溯江而上五里待命,又命令右军口衔木棍,渡江后下行五里待命。半夜时分,越王命令左军、右军渡江,在水中击鼓待命。

吴国军队听到鼓声,大为惊骇,说:“越人分为两支军队,将来夹攻我军。”

吴军不等到天亮,也将军队分为两军,准备抵御越军。越王于是命令中军将士口衔木棍暗中渡水,不击鼓,不喧哗,发动偷袭进攻。

吴军大败。

吴国公子庆忌多次进谏吴王,说:“如果不改变当时的决定,一定会灭亡的。”吴王不听。

庆忌出居于艾地,后又前往楚国。听说越国将要攻打吴国,冬季,他又请求回去和越国讲和,于是返回吴国。公子庆忌想要除掉不忠的人以此来取悦楚国,吴国人便杀了他。

越国左军、右军于是渡江追击又在没地大败吴军,继而又在吴都郊外大败吴军,吴军三战三败,越军攻至吴国都城。

十一月,越军攻入吴国都城,把吴王夫差包围在姑苏台。

赵襄子此前因为父亲守丧而降低了饮食标准,后又因无法救援吴国降低了自己的饮食标准。

楚隆说:“三年的守丧日期,已经让哀思达到了极点。您如今又降低了自己的饮食标准,恐怕是有原因的吧!”

赵襄子说:“黄池之战,先父和吴王曾经立誓,说:‘好恶一起承担。’如今越国围困吴国,我不能废弃昔日的誓言而想要帮助吴国抵抗越国,但这又不是晋国所能够做得到的,我也只能降低饮食标准了。”

楚隆说:“如果让吴王知道这些,如何呢?”

赵襄子说:“可以吗?”

楚隆说:“请尝试一下。”

于是便前去,先是到了越国军中,说:“吴国多次冒犯中原诸国,听说君主您亲自征讨他,中原的诸侯国没有不欣喜的,只是担心君主的愿望无法实现,还请让我前往吴国视察一番。”

越军同意了。

楚隆对吴王说:“我们君主的卿士赵无恤,让我为了他的不恭敬前来请罪。黄池之战,君主的先臣赵鞅得以参加盟誓,说:‘好恶都一同承担。’而今君主处于困难之中,赵无恤也不敢担心辛劳。只是这并不是晋国所能够做到的,所以派人前来告诉这一情况。”

吴王拜谢稽首说:“我不才,无法侍奉越国,才让大夫担忧了,拜谢他的好意。”吴

王给了楚隆一盒珍珠,让他送给赵襄子,说:“勾践准备让我生活在担忧之中,我是没有办法得以善终了。”

吴王又说:“溺水的人一定会强作笑颜,我还有问题要问,史凭什么能够成为君子呢?”

楚隆回答说:“史做官的时候没有人厌恶他,退隐的时候也没有人诽谤他。”

吴王说:“说得正是啊。”

但后来,吴王还是做了最后的挣扎,他派人到越国求和。说:

“以前我曾经臣服于越君,君王要与我讲和,派男女臣仆到吴国服役。我没有办法面对越国先君的友谊,害怕上天降下不祥,不敢灭绝越国的宗庙祭祀,因此允许与越君讲和,一直到现在。如今我没有遵守道义,得罪了君王,君王亲自辱身到吴国。我大胆地请求讲和,吴国男女愿为君王臣仆。”

越王说:“以前上天将越国赐吴国,而吴国不接受;如今上天将吴国赐给越国,我岂敢不听上天的命令,而听从吴君的命令呢?”

越王并没有不答应讲和。

于是越王派人告诉吴王说:“上天将吴国赐给越国,我不敢不接受。因为人生在世不长,君王还是不要去死!人生活在大地之上,只不过是寄居,能有多久呢?我将送君王到甬句东,派三百对男女仆妇,供君王使唤,让君王安享天年。”

夫差推辞说:“上天已经降祸到吴国,不在我之前,不在我之后,正当我为君期间,我失去了吴国的宗庙社稷,凡属吴国的土地人民,越国已经拥有了。我有什么面目再见天下人!”

夫差临死之前,派人告祭伍子胥说:“假使死者没有知觉,那就算了;如果死者有知觉吴君有何面目去见伍子胥呢!”

于是吴王自杀。越国人带着吴王的尸体回去了。

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越国灭掉吴国。

越国在消灭了吴国之后,北征中原诸侯国,宋、郑.鲁、卫、陈、蔡等执命圭的君主都来越国朝见。这是因为越王句践能够放下身段,倾听群臣意见,会集群臣谋略的缘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