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异虫的诞生(1 / 2)

不再关心完成历史使命的古蠕虫,徐远查看了一下回溯仪自带的地图,经过上次跟新,现在回溯仪的地图不仅可以显示全球地图还可以显示徐远所在地对应现代地球的位置。

查看了一下自己的位置,徐远发现自己跟着按着古蠕虫的分部一路瞬移,不知不觉中居然来到了相当于现代云南的位置。准确的说是现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地区。

在寒武纪时期这个位置属于现代的云南,而云南也是一片海洋,要到三叠纪时期才会完全形成陆地。正因为这里现在是海洋,海相沉积下形成了碳酸盐岩,当这里成为陆地后,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

这里古蠕虫十分丰富,徐远开始观察起当初那些钻出菌毯的古蠕虫近亲们。那些从地底潜伏掠食者转化为地面追捕掠食者们的演化之路。

以徐远的眼光来看,这场太初的杀戮不管咋看都有些儿戏,这些蠕虫由于在地表上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掘穴前行,只能拼命扭动,利用身体表面的凸起一点一点蛄蛹。看起来十分好笑,速度可以说不仔细看基本不知道是在移动。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己菜不菜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同行衬托,此时绝大多数所谓的动物不过是成片的海绵与水螅,和从埃迪卡拉纪幸存下来的少数长得像肉饼肉串一样的生物,看上去就是菌毯上的一座座活建筑。

对这些蠕虫来说只要人均一动不动,那我秒速多少微米都算健步如飞。

同时徐远发现,这些蠕虫和他们的猎物在神经上出现新的变化。不管是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们都发现已经不再能靠着DNA里编写好的程序一招鲜吃遍天了。

在生存的压力下之前的那个那个神经环当中的神经细胞就变得越来越灵活,它们不断伸出、缩回或是微调自己的突触,让神经回路的逻辑结构不断变化。

从而做到对同样的感官信息输入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再从反应后感官信息的回馈来判定这个反应是否合理,不断失败与尝试,最终摸索出最合理的应对模式,这些摸索出来的最优应对模式所对应的神经回路将会长期保留以应对类似的情况,由此动物有了最初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有些蠕虫变得愈发善于爬行,它们身体表面的小凸起变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复杂,其末端还伸出了勾爪,于是附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脚”)便出现了。由此一个全新的类群,异虫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早期的异虫比如徐远现在观测的埃榭栉蚕还依旧会像自己祖先一样吐出带齿的咽喉,只不过其取食对象变成了海绵,它们在海绵中到处钻孔,同时也会用自己11对带爪的小短腿牢牢的抓住海绵以免被水流冲走。

不管从什么方向上看徐远都觉得埃榭栉蚕蠢萌蠢萌的,可惜它的很多亲戚比其他来说演化之路就要走的快多了。徐远也很想看看这些埃榭栉蚕之后怎么样了,就启动了定点加速功能。

时间在快速的流过,徐远看到了埃榭栉蚕身和它的近亲扩散到了全世界,其中有一些甚至率先进入到淡水,并且开始涉足当时还是生命禁区的陆地。

为了抵御极端恶劣的淡水与陆地环境,这一支率先登陆的异虫变得十分微小,只要有一丝缝隙一点残渣便能苟活,同时还演化出无与伦比的强悍生命力,它们随时可以脱水变成一堆肉干,休眠数年等待水分再临便原地复活。它们还无惧低氧、低温与辐射,甚至于可以从环境中吸收DNA来修复自己的基因,这些狂点抗性的异虫演变成今天的缓步动物门,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水熊虫及其近亲。

演化到此定点结束了,徐远也没有想到这些蠢萌蠢萌的埃榭栉蚕最后会演变为水熊虫及其近亲。他不由得回忆起当时上学时在显微镜下看到水熊虫用它的异虫同款小短腿到处爬行,伸出它的异虫同款带齿咽喉大快朵颐苔藓和藻类。

埃榭栉蚕的演化不过是异虫中的一朵小浪花,第一批完成身体革命的动物弱肉强食才是异虫的主旋律。这些凶残的掠食者一路攻城略地,彻彻底底改变了生物的生存方式。

掠食者与猎物们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军备竞赛,给死气沉沉的动物演化开了一发氮气加速,在短短数千万年内就让整个世界面貌焕然一新,史称“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在大爆发之前一个厄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所有寒武纪生物面前,那就是如何变大?

生物变大就必须要突破一个关键障碍,维持形态。起先低于毫米级的早期动物仅仅依靠细胞自身的强度便足以维持自身形态,但是当动物的体型突破厘米级的时候,巨大体型所遭受的重力、浮力、水流冲击力、沙石摩擦力等等就足以扭曲整个生物体的结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