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来春节多佳事(上)(1 / 2)

引言

前几年的一个夏天,我到某地旅游。某日,我独自在富城市郊五峰山一大片竹林中穿行。竹林幽深,所见所闻,唯青光鸟语而已。

前面忽然来了个道童。这道童清纯可爱,笑容可掬。在确认了我是《道德经发微》一书的作者后,道童说,他奉其师之命,将其师所著几本日记送给我,请我将这些日记“斧正”后,通过网络或者出版社行世,至于其间涉及著作权的种种事务,统统由我全权代理。说罢,他就双手捧着一个青布包,送给我。

我赶忙双手接过青布包,问他的师父是谁。道童说,这些日记中有。我低头打开青布包,发现果真是五册装订好的打印稿,但封面上没有任何字。我正要翻看,却只觉得眼前一晃,道童对我一揖到地,然后往他来的方向拔腿就跑。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转眼间,道童已经不见踪影。

我怀疑是在梦中,跺了跺脚,竟然不是梦,且青布包和这五册书稿,的的确确在我手中。

回到旅馆后,我把这些书稿拿出来,随便抽了几册,粗粗翻阅。这些果然都是日记,作者是一个叫白鹿观的道观的主持,想必是一位老道士。日记短的只有十几个字,长的竟然有好几千字。好几千字的日记,在古代日记中,几乎没有。可是,现在有语音转换成文字的电子软件,日记写万字,也是可以的。至于这些日记的语言,可称清通,也还雅洁,但其所记,大多是道观的日常事务,送往迎来,很是琐碎,连我也不想看,如果发到网络,或者是由出版社出版,喜欢看的读者,不会很多。看了一会儿,我就把这些日记,放回那青布包中。

我结束旅游打道回府的时候,把那些日记,放在我的行李箱中,带了回来,因为,那毕竟是人家郑重托付给我的书稿,不管内容如何,水平如何,毕竟是老道士的心血,我不能随便抛弃。

某个长假,我闲来无事,就把那些日记取出来,从第一册起,仔细阅读,如果其中确实有可取之处,就选取一些,在网络发布,也算是对老道士一个交待吧。

仔细读了第一篇,我就对老道士有了好感。读到其中的第二篇,我惊喜地发现,这老道士,原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吕洞宾!接下来的每一篇,我都细细读了,且有了更加多的发现。这个吕洞宾,既可以和人交往,也可以和神交往,人神之间,转化自在无碍。除了这个神通外,他似乎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尽管其中大部分篇幅,确实琐碎、沉闷,且重复的事务和观点很多,难以令人感兴趣,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篇章,非常有趣,读者很可能会喜欢。于是,我就将这些篇章选录出来,编成《吕洞宾手记》,竟然也有20多万字。

我又把《吕洞宾手记》读了两遍,不料又有惊喜:这些篇章结合在一起,初看起来,似乎显得散漫无序,但实际上,确实有中心事件在,有道家的思想主题在。

于是,我题了一首七绝:

莫向三清问夙因,身劳志苦两艰辛。

云中盛宴笙歌盛,卖墨江湖老洞宾!

又题《无腔曲》数首:

古曾是今,今会成古,穿固无迹,越也无踪。古今浑沌一片,如油入面、如雨随风,水乳交相融。

书生踽踽长安道,黄粱一梦成仙翁。对人淡定,对神从容;是人是神,应对自在通。

时间无穷,空间无穷,人神今古,色色皆空。聊将旧事镌顽石,只是人间何处青埂峰?

迷惘也,举手抛却冰夷宫。君驾楼船行碧海,网网珊瑚收成丰。顽石有幸,亦在其中!

现在,我就先将《吕洞宾手记》在网络发布,希望读者喜欢。

伏而侃癸卯仲冬

正月初一,晴,西北风,微。

是日可记者有四事。

关于头炉香。

正月初一在一所寺庙主要神灵像前烧的第一炉香,叫头炉香。自古以来,很多人认为,烧头炉香的功德,远远大于普通的烧香。久而久之,烧头炉香,又被认为体现一种优越的身份,优越的社会地位,甚至某种权力。因此,头炉香几乎一直被人追捧。于是,有些寺庙就给烧头炉香的资格明码标价,甚至拍卖。经过证实的消息,今年青莲寺的头炉香,由富豪杜烙冠拍得,价格是五万元。五万元啊!可以买一百多石白米了。正经过日子的人家,谁舍得用这样的代价来烧香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