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本纪四(解析从平民到帝王的背后)17(1 / 2)

上一章我们讲到刘邦彻底消灭项羽,楚军投降,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项羽虽然死了,可是在自己的军队内部,还有一个人让他睡不着觉,这个人就是韩信。项羽在的时候,刘邦不得不用韩信。可是现在项羽死了,刘邦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闯入韩信军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韩信的军权。这已经是刘邦第二次夺韩信的军权了,韩信没有说什么,选择了继续隐忍。

汉五年的正月,各路诸侯,文武大臣纷纷联名上书秦汉王登基当皇帝。刘邦再三推让后在淮水北岸筑坛举行登基大典。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刘邦为什么要再三退让呢?他真的不想做这个皇帝吗?其实这是古代帝王登基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改朝换代,新君必须三辞而行。也就是说百官第一次上表,你不能答应,第二次上表,你也不能答应,直到第三次上表,你才能答应。用此来表明天下百姓都拥立你,而你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而不是为了你自己当了这个皇帝。

刘邦登基之后,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张耳为赵王,至此,大汉王朝才算是正式成立。

大汉王朝成立后,刘邦制定的基本国策,进行了裁军,让大部分士兵复员回家,并规定各路诸侯子弟愿意留在关中的可以享受免税免服役十二年,回到自己封国后免税免服役六年,算是国家对他们多年征战的感谢。

有一次刘邦大摆宴席,请文武大臣吃饭,在酒席上,刘邦端起酒杯说:“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要实话实说,不能有所顾忌,你们说说我为什么能夺得天下?项羽那么的威猛,为什么他失掉天下了?”

大臣不敢怠慢,有一人连忙站起来说:“陛下,我认为你能成功的原因是你能封赏有功之人,跟天下人共享胜利的果实。”刘邦听完摇了摇头说:“你说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会用人,我能够充分发挥有才之人的能力,你们看,运筹帷幄,我比不上张良,治理国家,发展经济,我比不上萧何,冲锋陷阵,带兵打仗,我比不上韩信。可是他们三人的才能都能为我所用。这才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则不同,他虽然勇猛,可是他无可用之人,唯独有一个范增,也被他狭小的气量给弄走了。我跟项羽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度量不同,这也是楚汉之间成败的关键。”刘邦说完这些,将酒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大臣们对刘邦的话没有不叹服的。

天下稳定了,刘邦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建立自己的都城,刚开始他想定都洛阳,他询问张良等人的意见,张良给出的意见是:关中,关中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在那里定都有利于天下安定。

刘邦再次选择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定都关中开始营造长安城。一年之后,长安的第一个宫殿长乐宫完工了。接下来萧何又在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建造了未央宫。

据说修建未央宫的时候,刘邦不在长安,等他回来一看,未央宫修的富丽堂皇,他立马怒斥萧何: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你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的这么奢华?萧何跪倒在地回答道:宫殿是天子的家,宫殿不够奢华,无法树立皇帝的威严。刘邦听了之后转怒为喜,没有再责怪萧何。

刘邦刚刚建立汉朝,这个新的王朝诞生在中华大地上,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很脆弱的。其实在刘邦还没迁都长安的时候,就有人高举反旗了,在刘邦刚进关中两个月的时候,燕王也反了,这些反叛势力都在还未形成规模的时候被刘邦歼灭了。

从汉五年刘邦称帝到汉十二年,期间有十二位高层因为种种原因造反,当然也包括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而每一次都被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平叛了。

汉六年十二月,有人密报韩信造反,刘邦第一时间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很多人自荐,要去征讨韩信。但是刘邦认为韩信造反没有真凭实据,自己不能轻举妄动。他采取了陈平的计策。刘邦假装出游到了陈县,召见各路诸侯,当然韩信也在其中,韩信没有多想,应召前去。刘邦趁机拿下了韩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