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二:边界物质和地热(2 / 2)

一起一伏,

如吸如呼,

乍死乍生,

若汤若泉…

地热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我们可以取走它“温柔”的热量,避开它奔涌的地方,用它来做什么?

为我们清洗衣服、清洁身体、煮饭,或者加热个东西---暖器?!它提供的是几乎恒温的热水;

(暖器恐怕不行,腐蚀性太大,回不来本儿)

所以我们可以说,此时熔岩的Banjv是热水泉,

Banjv发音“斑鸠”(不是)

它们在多孔、柔脆的地幔中灵活地交换热量,

就像一个放羊的和一个做羊毛毡的人(毛毡工)每天交接一些羊毛,

那些乱七八糟的羊毛很快被清洗、被加工成毛毡,输送出来;

熔岩的热量则相当于“羊毛”,热量盘旋在地幔里一条条沟壑边,每遇到硫化的热泉,它们之间就“交割”一次,

(毛毡工1+毛毡工2+毛毡工3+毛毡工4+毛毡工5+毛毡工plus+毛毡工n…)

热量由更活跃的热泉迅速带上地表,从高原的台地、山腰、沼泽喷薄而出;

当硫化的泉水携带着地热喷出来的时候,也把熔岩中的硫化物、铁、铅、碳化物带出来了,

就像我们吃的大米把稻米加工厂的生产线传送带上的塑料物质、筛子上的铁铅物质、清洗池中的味道等东西带出来一样;

所以泉水是黄色、黑色、棕色、灰色、红色等等;

不过最多还是黄色,所以说明地幔中的硫、铁占多数,其余占少数;

就像生产线上输出的稻米一样,地热的泉水把边界物质形成的“管道”冲洗了一遍又一遍;

在地下的火种蛰伏的时候,泉水顺着多孔的地形快速渗透下去,在“黑管道”、“黄管道”里面浸泡;

但当熔岩受不了压力上升的时候,泉水被推上来,

这样,形成了冲洗效应,“管道”里面的物质被快速上冲的水流带走,喷出来和空气一接触,形成大量蒸汽,硫酸也同时形成了,但是,由于地幔中的无氧环境,地下很难形成硫酸,只会把硫元素溶解在泉水里;

携硫的泉水和铁、铅同时溶解在那里,泉水变得更加活跃,能够溶解更多的“沿途”矿物,

所以,那些孔道变得更丝滑,常态形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