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为了黄家,我们合作吧(1 / 2)

自古以来,襄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即是汉水与白河的汇合之地,又有驰道南通江陵,北达宛城及洛阳,还能东北出方城而直抵豫东平原。乃是实实在在的水陆要冲,御敌要害之地。

两年前,刘表继任荆州刺史。那时候的他除了一方印绶,别无所有。可他轻车简从,直抵宜城,一手萝卜、一手大棒,将荆州豪族收拾的服服帖帖,很快就稳定了荆州局面。后来刘表进入襄阳,以之为刺史部治所。而此时的刘表坐拥荆州八郡,带甲数十万,俨然是天下第一大军阀。世人如还以为刘表无才,是虚有其表,那就是大大的谬论!

孙坚之将才世间少有,此次攻打荆州,数战数捷,愣是将荆州军打的龟缩入襄阳。但是无奈荆州军兵精粮足,双方只能隔着城墙对峙。最后孙坚军粮草不敷,不得已孤身冒进,中伏身死。

隐藏在密林之中的张楚收回思绪,指着高大的襄阳城问黄祖道:黄将军,入得此城,你就犹如龙归于海,虎还山林。他转手拔出桓楷的长剑,用手指轻轻一弹,没有出现预想的嗡嗡的声音。手指还很痛,很明显装逼失败。他咬了咬牙,没有呻吟出来,顺便化悲痛为力量,恶狠狠的道:但是如果我于此地一剑将你斩杀于此,那也就一了百了!一抷黄土,甚至连墓碑都没有,更不会有什么身后之名了。

黄祖嗤笑一声:这个地方风水不错,张先生倒是会选地方,黄祖万分感谢。至于生前身后名,那更是虚妄,黄某人从不在意。不过,张先生既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校场救下黄某。估计张先生也不会轻易对我下杀手,毕竟,黄祖在张先生眼里,也算是奇货可居了。

张衍把手中长剑抛给桓楷,道:我料到黄将军是悍不畏死的,民不畏死,不能以死惧之。只是,敢问黄将军,你若死了,荆州黄家该何去何从?

黄祖收起嘲讽的笑容,凝神不语。

张楚知道这些世家大族培养出来的子弟,他可以不贪财,不好色,也可以不畏死,但是以家族利益和存亡为首要,那是刻在骨子里的。黄祖本人是不畏死,可是他作为荆州黄家在政坛上的代表,背后多少人靠他荫蔽。如果他一旦死了,其余几大家族只怕会瞬间群起而攻之,让黄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张楚心中彻底有底了,终究还是有软肋的!但是他还是要想办法消除黄祖心中对己方的偏见,才能让对方真心的相助于自己。

张楚道:黄将军,世人皆道孙使君乃当时豪杰,于民则秋毫无犯、于战则攻无不克,唯独你称之为贼,敢问何解?

黄祖道:孙坚不过布衣小儿而已,得朝廷赏识,启用为将。可他却不思国恩,滥杀朝廷重臣。此次又擅自攻打荆州,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不是贼人又是什么?

张楚奇道:据我所知,刘表的荆州刺史职衔,乃是董卓亲自任命。关东诸侯讨董,刘表也未参与。董卓乃公认之国贼,而身为宗室的刘表与他沆瀣一气,岂不更是国贼之属?何况,我不相信刘表心中就真的对汉室怀有忠诚,就没有不该有的野望?总不能因为他是宗室,不尊朝廷、割据一方就不是僭越,而孙坚出身寒门,就成贼子。这个世道不该是这样,这个人心也不该是这样。

黄祖沉默不语,良久道:景升治理荆州以来,百姓殷实。不论他内心做何想,总是对这荆州百姓多有恩泽,这是不可抹灭的。而孙坚投靠袁术,为其爪牙,助纣为虐,岂可同日而语?

张楚笑道:这倒是实情!渤海太守袁绍逼走韩馥,强取冀州,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东郡太守桥瑁,各地诸侯无不招兵买马,割据一方,不尊朝廷。终不过大争之世,人心崩坏,各逞所能罢了。黄将军,我观这世道,史册上最终只四字评语:成王败寇!

黄祖喃喃道:张先生一语中的,好一个大争之世,成王败寇!倒是让黄某茅塞顿开。

张楚道:乱世将至,黄将军你死不得,因为那个后果是你或者你身后的黄家都承受不起的。但是你如果就这么以被擒之将身份回去,恐怕也难免遭人排挤陷害,对黄家而言,也是一场灾难。不如,你我两方结盟,同心协力,各取所需。事后你继续在荆州享受你的高官厚禄,而我则带着孙使君的尸首回去复命。

黄祖道:张先生,黄祖乃阶下之囚,只怕是有心无力啊,即便回到襄阳,只怕其他豪强也会落井下石,到时候恐怕仍是自身难保。

张楚摇头道:黄将军虽然失手被擒,但斩杀孙使君、解襄阳之围的泼天之功也是有目共睹。今日校场之中,黄将军威武不能屈的风采势必也会很快传到刘表耳中。再加上黄家在荆州的势力以及你与刘表的关系,自保应无问题。如果想东山再起,重点则在于能否重新掌管旧部。

黄祖迟疑道:如此说来,结盟一事对我倒是百利而无一害。只是今日校场之中,我也看出袁胤对你家小主公孙策早怀杀心,就算你换回孙坚的尸首,只怕也难离襄阳。我敢断言,不论何种结果,军营中的孙策都会暴毙,而你们也会死于非命,事后再嫁祸给我们荆州。形式如此凶险,以孙策目前之势力,纵使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怕除了逃觅,也无他法可解。今日张先生对我有救命之恩,而我也深爱先生之才。不知张先生是否有意屈就,千金之酬劳,黄祖倒也勉强给得起。

张楚摇头道:谢黄将军美意,忠臣不事二主,既受人之托,还须忠人之事。黄将军所虑我早已安排妥当,万无一失。接下来要做的只是说服刘表,换回孙使君遗体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