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伪装巧扮周公样 群臣趋附奴才忙(2 / 2)

这年冬天,大风把长安城东门上的房屋瓦片全部揭掉。群臣奏报说:“当年周公辅佐继位的周成王,据有上公的尊位,但相关制度仍然在七年后才确定。明堂、辟雍毁掉荒废了一千多年,无人能够兴建。现在安汉公出身一般普通贵族家族,辅佐陛下,四年时间就功德显著。安汉公在八月庚子日接受朝廷使命,早上就拿着登记劳役的书簿安排部署工程建设。在第二天辛丑日,诸生、百姓大规模聚集,一时间达到十万民众,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天时间就大功告成。就是唐尧、虞舜亲自建设,当年周公建造周朝王城,也没有超过这个速度。宰衡应当位列各诸侯王之上,赏赐束帛加玉璧,以及大国国君乘坐的大车和安车各一辆,纯色的黑马八匹,才能彰显、表扬他的功劳。”

王政君下诏书说:“可以。大家再商议一下给宰衡加封九锡的办法。”

于是,公卿大夫一同上奏说:“古代天子封皇后的父母土地百里,尊敬到不作为下臣看待,所以重视国家重臣,也是孝道。请求用新野的田地二万五千六百公顷,追加封给王莽,让他有百里之地。”王莽答谢说:“我王莽的子女,诚不足以配享至尊,又听到众人议论给我加封,我自己思前想后,得给大家说几句心里话,获得封爵的土地如养育的子女,如果能够得到称颂圣德的目的,我王莽的国邑足以供生活、敬贡,不必要增加封地来表达恩宠,愿意归还所追封的田土。”太后同意了,又有一个司奏官上奏说:“以前聘娶皇后,都是黄金二万斤,钱币二万万;王莽应得的赏赐也不应少。”王莽辞让,只接受了四千万,而以三千三百万给予十一户陪嫁的人家。群臣又建言:“现在皇后受聘,聘礼高于一般的妻妾没多少,这样不行啊。”太后又下诏增加封赏聘礼供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王莽又以其中的一千万分给九族贫困的人们。陈崇时为大司徒司直,与张竦关系很好;而张竦,是朝廷的博通士,就为陈崇草拟了上奏称赞王莽的功德文书。内容是——

臣看到安汉公自从开始做官时起,正是社会风气崇尚奢华的时候,他却承蒙成帝和太后厚待至亲的恩宠,蒙受伯父、叔父们显赫的荣光,家财丰饶,权势很大,没有人能违背他的心意,然而他却主动降低身份,推行仁爱,约束私欲,遵行礼制,违背一贯世俗的风气,矫正丑陋的习惯,刚毅地特立独行;他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劣饭莱、坐的是简陋车子、驾车用的是劣马,内室只有一个夫人。在家门之内,他孝敬长辈、有珍爱同辈的美德;在外谦恭诚实、尊重让贤。众所周知的是:他淡泊名利、以守道为乐、温和善良、礼贤下士,给朋友、同事、同仁们以恩惠照顾,对老师、学生和士人都非常忠厚。孔子说过“不如贫穷而快乐的好,富有而重视礼仪更难得”,这称赞的就是安汉公。

到他做了侍中的时候,原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安汉公不敢偏爱私亲,禀奏建议朝廷,给予声讨至诛杀。就像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季子用鸩酒毒死叔牙一样义正词严、坚决果断,敢于不偏私情、敢于坚持正义,安汉公就是这样的人。

因此孝成皇帝任命安汉公做了大司马,把国家的大权委托给他。汉哀帝登基,高昌侯董宏,迎合皇上的意旨,追求名位,想让丁姬做皇太后,弄成了两个皇位系统,安汉公亲自弹劾他,从而确定了朝纲,匡正了章法。提议定陶国太后不宜在皇太后的帷幕后就座,从而确定了朝廷的尊卑大体。《诗经》上说“不吃软,也不怕硬,不欺侮鳏寡孤独的人,也不怕强硬的对手”,颂扬的也就是安汉公。

他深怀着谦让的态度,诚心诚意地推让大司马的职位。定陶国太后想要建立超出自己名分的称号,害怕他当面指责她不该在皇太后的帷幕后坐,于是用花言巧语迷惑欺骗的朱博之流,对淳于长、董宏遭他亲手弹劾的往事引以为戒,他们上下一心,又是诬陷别人,又是玩弄阴谋诡计,违逆、破坏制度,于是成就了窃取的名号;排斥驱逐仁人贤士,杀戮伤害皇室外戚,安汉公因而蒙受像伍子胥、屈原那样的诽谤,被迫远离朝廷回到封国。此后,朝廷政治混乱,法制败坏,危亡的灾祸,有如千钧一发的箭。《诗经》上说“贤人奔亡而留不住的时候,国家就要受到危害”,这点名的就是安汉公。

正当这个时候,宫中没有皇位继承人,董贤窃据重要权位,加上傅氏家族有女儿的支持,他们都自知得罪了天下人,跟中山王结下了仇恨,就一定会共同担忧害怕,从而同心合力,互相帮助,凭借假托遣韶,频繁运用赏罚大权,首先铲除了他们最害怕的人,迅速启用依附他们的人;于是诬陷往日的仇家,再征召皇室中疏远的亲属,事情发展的态势很明白,这是不难做到的。多亏安汉公立刻入朝,及时驱逐了董贤,清除了他的党羽和亲信。正是这个时候,安汉公独具慧眼,火眼金睛,奋起无人敢挡的神威,扬眉举目,露出严厉的神色,发扬振奋刚猛的气势,趁着他们立足未稳,在他们尚未发动叛乱之前就将他们压制住了,如霹雷响彻震摄大地,似弩机扳动发射神箭,一瞬之间,敌人就被打垮了。就是有孟贲、夏育这些勇士也来不及持戈而刺,就是有号称“智囊”的樗里子也未能料到,就是有鬼谷子的神明也来不及对付,因此董贤丧魂落魄,就自己上吊死了。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转动脚跟,身影还没有移动,天下就已经清宁太平了,朝廷就已经被安定下来了。若不是陛下英明,就无人能启用安汉公;若不是安汉公,就没人能制止这场灾祸。《诗经》上说“只有太师堂父太公吕望,当时武勇果毅就像雄鹰那样飞扬,辅助武王灭商”,孔子说“应事迅疾,才能成功”,这些称颂的都就是安汉公。

于是安汉公就建议由原泗水国丞相甄丰、牦县县令甄邯,和大司徒孔光、车骑将军王舜共商社稷大计,捧着朝廷的符节去东方迎接新皇帝,他们都凭着功勋和德能而接受封爵,增加封地,成为国家的著名臣子。《书经》上说“能识别人才,这就是智慧”,这歌颂的就是安汉公。

王公大臣们都赞叹安汉公的德行,共同盛誉安汉公的功勋,都把他和周公相媲美,应当赏赐封号安汉公,增加两个县的封地,安汉公都不接受。古书上说申包胥,不接受保存楚厘的报酬;垒芒健,不接受辅佐齐基公的封赏,孔子说“能够用识礼谦让的态度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困难的呢”,弘扬的也就是安汉公。

将要给皇帝选定后妃,主管部门送上名册,安汉公的女儿列在首位,安汉公一再推辞,迫不得已才接受了诏令。父亲和子女的亲情,是人先天具备的秉性,是自然产生的,想要子女享受荣华富贵的心情比对自己还迫切,皇后地位之尊贵和天子等同,当时的机会千载难逢,可是安汉公想到的是国家的大统有人,辞谢不接受大福的恩宠,他事事谦恭退让,动不动就坚决推辞。《书经》上说“舜帝让位给大禹,大禹认为自己德行浅薄,不足以继承尧帝的事业”,这称赞的也就是当今的安汉公。

自从安汉公接受任命以来,任何时候都勤勤勉勉、恭恭敬敬的,德行天天增长;他进一步改善自己平素的操行,用来命令各王侯封国;保持俭朴、崇尚节约的节操,用来矫正社会风气;施舍钱财、减少家产,做群臣的表率;主持公道,遍及王公大臣;教育子女重视学习,用以振兴国家的教化。他的童仆穿麻布衣服,喂马不用谷物,饮食的费用,不超过平民百姓。《诗经》上说“温和恭谨的人,就像鸟儿栖息在树上一样安宁祥和”,孔子说“吃饭不求过饱,居住不求过于安逸”,称赞的还是安汉公。

克制、约束自己,零星购买食物,仅够食用,各种物品都靠市场供应,当天用完,从不蓄积。又上奏书,归还了汉哀皇帝增加给他的封邑,交纳金钱、捐献田地,耗尽原来的家业,充当慈善事业的首倡人。于是各阶层纷纷响应,接受影响,跟着效法,外面的王公列侯,里面的宫禁侍从,协调一致,各人竭尽所有,有的交纳金钱,有的捐献田地,赈济穷人,收养缺衣少食的人;从而振救了一时的危机。从前楚国的令尹子文,因为白毁其家以解楚国的危难,以致顾得上早餐顾不上晚饭,鲁国的丞相公仪子,不吃自己园里的葵菜,为的是不夺园工的利益;安汉公就是这样的人。

敞开大门接待有学问的人,以及普通的寒士,不断精兵简政,综合管理许多政务,亲自接见州牧、郡守以下的官员,考核查实他们平素的操守德行,周密查明善恶功过。《诗经》上说“朝夕不懈,服事天子”;《易经》上说“整天自强不息,夜晚仍然担惊受怕,以防发生灾祸”,安汉公就是这样的人。

连续三代都做三公,接连两次安葬皇帝(汉成帝、汉哀帝),总揽朝政,安定国家,朝野上下聚集一起,像辐条集中到车轴上集中使力一样,各司其力,各得其所,最后形成聚合力。《尚书》上说“把他安排在万机之政的职位上,即使遇上政治上的风雨雷电也不会迷惑”,这颂扬的就是安汉公。

上述这些都是先代所少有,夏禹、后稷所难能的,可是安汉公善始善终,此精神贯穿始终,可以称得上完美啦!因此,三年的时间,教化流行如有神灵,吉祥的征兆层层累积,难道这不是陛下能够识别人才的功效,得到贤能辅佐的结果吗?所以这不仅表明君主承受天命,也表明贤臣的一生也没有虚度。因此大禹被赏赐了行大典用的礼器——墨玉,周公享受了郊祀的礼遇,这是上天降赐贤才佐助君王,君王就应当申达其才能,不敢贪天之功。考察安汉公的道德和品行,可以做天下的典范;观察安汉公的功勋,奠定了子孙万代的基业,成就了基业而赏赐不相当,典范树立了而褒扬不相符,这确实不是重视国家顺应天意的做法啊。

高皇帝褒扬赏赐首功之臣,相国萧何食邑数就增加了一倍,又受到特殊的礼遇:他奏事不必报名,直接进殿拜见皇帝;走路不用小步快走,随心所欲行进;封赏他的亲属共十多人。喜欢与人为善,从不满足,颁发奖赏从不吝啬。如果献上一个良策,就一定赏赐爵位,因此,公孙戎,身处郎官的地位,是从冲锋的骑士中挑选出来的,一旦使樊哙弃暗投明,就赏赐他二千户的封邑。孝文皇帝褒赏绛侯周勃,加封一万户封邑,赏赐黄金五千斤。孝武皇帝抚恤立功的将士,分出三万户来赏赐卫青,卫青的三个儿子,有的还在襁褓之中,都被封为侯。孝宣皇帝突出表彰霍光,增加封户,规定子孙原样承袭他的爵邑,受封赏的就有三个人,延伸到侄孙。绛侯是凭着汉朝外有各藩国的坚固屏障,在内依仗朱虚侯刘章的刚直,依靠将领们的团结,凭借互相扶持的形势,所以吕氏党徒虽然打算犯上作乱,其用心险恶,却总是不能成事。霍光依仗长期担任要职,趁着屡获大胜的威势,不曾遇到不利的时机,被陷害而免官离朝,朝廷各部门的负责官吏,没有不是他的同党的,长期掌握大权,把持朝政几代没中断,虽说有功劳,但也是顺利得来的,可是仍然有谋略不周,错立昌邑王造成的祸患。至于卫青和公孙戎,不过是刀枪之功,一句话之劳,可是仍然都受到了很高的奖赏。考察安汉公和绛侯、霍光的功劳,是创造时势和利用时势的差别,把安汉公和卫青、公孙戎相比较,那是天地之别。而安汉公又有治国理政之能,就应当让他与大禹、周公一样受道尊崇,并获得和他们一样的褒扬赏赐,怎么只是和绛侯、霍光、卫青、公孙戎等相提并论呢?然而他竟未能得到卫青等人所受到的厚赏,我确实感到迷惑不解!

臣听说对于空前的大功赏赐不受限制,对最高的德行褒扬不受局限。因此周成王对于周公,超越了纵横各百里的界限,超过了九锡的范围,开拓方圆七百里的封国疆界,合并商、奄两国的百姓,把殷朝的遣民,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赐给他,作为附属小国,赏赐大车和大旗,封父的大弓,夏后的玉璜,为他设置太祝、太宗、太卜、太史等四官,赏赐完好的器物和记载典章制度的文书,设置百官和祭器,祭祀可以用白色的雄兽,可以举行郊祀、望祭等仪式。周成王说:“叔父,给您的长子建国封土。”于是周公父子都下拜接受了封赏。这可以说是不局限的空前功勋的赏赐了。不仅止于这些,其他六个儿子都受到封赏。《诗经》上说:“没有善言不被接纳,没有美德不受报偿。”报偿应与功德相称,不相称的就不是报偿。观察近代所做的事情,高祖和诸将约定不是刘姓的不得封王,然而番君吴芮,却被封为长沙王,并下诏书称赞他的忠诚,明确记载到律令上,这是为了昭示天下:对于有信用的人可以不受束缚于制度的限制。春秋时期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策略,华夏各诸侯国都臣服于他。郑伯献上乐器,晋悼公于是拿一半赏赐魏绛。魏绛多次推辞,晋悼公说:“没有您,寡人的势力不能跨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制度,不能废弃,您应该接受。”魏绛于是就有了钟、磬之类的乐器,《春秋》赞扬了这件事;认为臣子能竭尽忠心而又辞谢赏赐,国君能够识别贤臣坚持封赏,都是最可取的。现在陛下既然深知安汉公有周公那样的功德,却没有像周成王对待周公那样的褒扬和封赏,竟听从了安汉公的坚决推辞,不考虑《春秋》的原则,那么人民和臣子将称说什么,子孙后代将记述什么?遣确实不是治国的好办法啊。愚臣认为应当扩大安汉公的封国,让他和周公一样,给安汉公的长子封诸侯国,让他们和伯禽一样享受到朝廷的恩惠。赏赐他的物品,也都像周公那样多。安汉公其他儿子的封赏,都应像周公的六个儿子一样的规格。那么群臣就会明显地受到鼓励,献出忠诚,老百姓就会明显地受到教化,感恩戴德。如果群臣真的效忠朝廷,老百姓真的感恩戴德,那么对朝政来说还有什么难办的事情呢?望陛下深深感念祖宗的厚托,恭敬地服从上天的告诫,效法舜帝和周成王的盛举,完备地给予安汉公像伯禽所得一样的赏赐,不吝惜像对待周公那样的封爵,使国家的法制得以健全,后代的人有所依从,这是天下的大幸!

张竦所拟给陈崇上的奏书,言辞恳切,用语用典丰富,说理透彻,到太后处,太后看了之后再拿给群臣看,群臣都认为该奏疏写的很好,对安汉公给与了极高的评价。于是请求归还以前所封给王莽而王莽没有接受的两个县的食邑,即黄邮、新野的两县。采取伊尹、周公侯封父亲的大弓繁弱的方式,进行封赏。用夏后的玉璜封赏也不为过,相传是夏禹皇后氏的玉壁。白牡之牲,是指朝廷用白凤凰在太庙祭祀周公。郊望的礼仪,指周公可同天子一样仰望山川而封祭。

于是,朝廷采纳了陈崇的奏疏建议。在称号上,加安汉公为宰衡,位置在三公之上,他手下的掾史一级的官员,俸禄六百石;三公商议大事,向宰衡称“冒昧地说”的谦辞,所有的官员都不得与安汉公的名字相提并论。宰衡外出,前后各有十辆大车跟随,随从里配有当值理事的尚书郎、侍御史、谒者、中黄门、期门护卫亲兵和羽林军。宰衡拿着符节,在停留的地方,由谒者代拿。赐安汉公太夫人名号“功显君”,食邑二千户,准用黄金印和红色的印泥。封安汉公的儿子两人,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加皇后聘金三千七百万赏钱,合为一万万。在宣告奖赏的大殿上执行大礼,太后临前殿,亲自封拜给王莽。封赏的时候,安汉公在前面跪拜磕头谢恩;两个儿子在后面跪拜磕头谢恩。真像周公接受封赏的故事一样场面宏大无比,百官作为见证出席,在下面垂首站立等待伺候。王莽磕头辞让,不愿意接受封赏,只是愿意接受妻子的封号,退还了王安、王临的印信绶带和号位记食邑。

这事过后,太师孔光等都说:“对安汉公的封赏尚未足以体现他的功劳,他谦约退让,公道之心和时常保持的气节令人敬佩。但是最终还是不能听他的,要给他足够的封赏才行。”王莽又求见太后,还是一味的推让封赏。太后下诏说:“安汉公每次相见,叩头流着眼泪和鼻涕的坚决推辞,现在他的病好了,应当接受他的推让,命令他做事了。将来应当执行对他的封赏,让他回到封地去。”

孔光奏报说:“王安、王临亲受印信和服饰,策号是通报了上天的,意思很明白。黄邮、召陵、新野的田,产出很多,都被安汉公回绝了。安汉公就是想自损自己来成就国家的教化,应该听从他的推辞,教化的风气,应当顺势而成,宰衡的官职,不可能每一代都得到,至于不采纳建议与征收钱财,乃至于他的女儿已经至尊到了皇后的位置,也不是为了安汉公自己。安汉公功劳显赫,是皇帝的老丈人了,和君主是一家人,应该保持名节不变。褒奖给他儿子的新、赏都两侯国,才三千户,很少啊。忠臣的节气,也应该自己委屈一下而表示君主的大义,应该派遣大司徒、大司空,按照礼制,下诏让安汉公立即入朝管理大事,告诫尚书不要接受他的辞让。”太后立即准奏,王莽才答应出来做事。当时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上的瓦全部被吹走了。

元始四年,群臣上奏赞颂王莽的功德,说安汉公的功劳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辅佐君王的人。太后下诏商议赐予王莽加封九锡的办法。元始五年的正月间,在明堂祭祀,召集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一起帮助祭典,祭奠的大礼过后,进行了有差别的封赏。当时官员和老百姓因为王莽不接受新野的赏田而上书的人,前后有四十八万六千五百七十二人。等到诸侯王、列侯、宗室去见太后的人,都叩头说:“应该立即加倍封赏安汉公。”于是王莽上书说:“臣以外戚的身份,超越等级空占官位,未能称职。俯伏思念陛下的圣德纯朴,顺应天意,符合古训,制定礼法去治理百姓,创作乐教去改变风俗,天下来朝,所有少数民族都来归附朝廷,告别离去的那天,没有人不落泪。如果不是出自内心,难道可以用空话骗人?从诸侯王以下直到官吏、黎民百姓,都知道臣王莽上面跟陛下有亲属关系,又身居要职,每次歌功颂德,总要顺带说到臣王莽。我看到诸侯在您面前提到的这些事时,总是感到惭愧。我虽然生性愚钝鄙陋,却有自知之明,德行薄而官位高,能力小而责任重大,朝夕恐惧颤抖,常常担心玷污朝廷。现在天下太平,风气整齐划一,所以外族归服,都是由于陛下的圣明德行所致,也是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人辅佐朝政、协助治理的结果,各位卿大夫没有不是忠臣良吏,所以才能在五年的时间里获得这样显著的政绩。臣王莽确实没有奇妙的计策和特殊的谋略。只是秉承太后的圣旨,向下传达,还不能领会十分之一;只是接受众贤臣的筹措谋划,向上汇报,还不能归纳十分之五。我本应当承担办事不力的罪责,之所以还得能暂时保全性命,实在是上面多受陛下的荫庇,下面依靠大臣们支持的缘故。陛下不耐烦众多的奏议,总是把那些奏章下交给议事的官吏。臣王莽先前打算立即上书请求您,予以制止,又担心他们总是不肯停止。现在祭礼已经举行,参加祭礼的人都已告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下交臣下讨论的奏章都停止议论不要上报,让臣王莽得以尽全力完成制礼作乐的事业。这件事办成后,将其昭示全国,让天下人来品评。如果有受到非议的地方,那么臣王莽就当承担牵累皇上贻误朝廷的大罪;如果没有其他责备,得以保全性命,赐准臣退休回家,给贤德的人让路,这是我的个人愿望。希望陛下同情怜悯才好!”

甄邯等人于是继续对太后进言,劝太后封赏王莽。太后下诏说:“可以。只是安汉公功德很高,天下皆知,所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士人官员和普通百姓,都这样认为,反映到了朝廷,所以下这篇诏书。诸侯宗室离开的时候,又来陈词说这件事情,虽然我已经告诉他们了,让他们回去,他们还是不肯去;我就告诉他们在孟夏之极将对安汉公进行进一步封赏时,他们没有不高兴的,都山呼万岁后才离去。现在,每见到安汉公都流涕叩头,说明不愿接受封赏,封赏即使给他,他也不肯接受。将来大行封赏的事情还没有最后确定,需要大家公平的决断,希望大家努力做成此事,让安汉公、宰衡得到慰安。”

众大臣听太后这么说,就在一起研究商议,考虑对宰衡上九锡的礼仪,并将这件事情报给太后。五月间,太后决定赐给王莽九锡之尊。

太后先是派遣陈崇等八人,分别巡行天下各方,游览观看民风民俗,用以观察天下人对王莽的反应。等到这批人回来的时候,他们都说天下的风俗都一样了,市场上的同一样东西没有两个价钱,地方上的官员基本没有接到狱讼,城乡都没有盗贼了,原野也没有了饥民,人们的东西落在地上,行人经过也不会被捡走,男女分别走自己各自的道路,没有掳掠侵淫的现象;又欺诈朝廷说各郡国都造了歌谣,歌颂朝廷和王莽的功德。太后于是封刘歆、陈崇等十二人为列侯。王莽又考虑到北方的匈奴、东方的海外、南国的黄支,都以重金贿赂收买他们的敬贡的使者,向朝廷说王莽的好话,意思就是王莽的功德已经传到了四邻邦国。只有西域还处于隔绝状态,于是就派遣中郎将叫平宪的几个人,带着很多金银财宝诱惑塞外的羌族使者,让他们敬献诚意投降或者归附汉朝。

随后,朝廷就举办了给王莽上九锡的仪式。一是车马方面,赐给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黑马八匹。二是衣服方面,赐给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红鞋一双。三是赐给乐队,即定音、校音器具。四是赐给红漆大门。五是赐给登殿时特凿的陛级和权臣特走的通道。六是赐给虎贲,即守门的军队即虎贲卫士三百人,确保王莽的人身安全不受刺客和仇人的伤害暗算;这些虎贲卫士执戟全天候轮流守卫。七是赐给弓矢,即特制红、黑色专用弓箭,用于防身之外显示尊贵极宠。八是赐给斧钺,赋予王莽随时随地诛杀有罪的人,也就是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九是赐给秬鬯,即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有的黑黍和郁金草一起酿成的;最孝道的人才能赐给他。至此,王莽所能达到的作为臣子的最高地位,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高的荣耀和待遇;这就是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和地位了。

有一天,王莽忽然想到:之前的所作所为,唯独只有弹劾傅太后一件事情,是最为合礼的,并且因此导致被怨恨而被派遣到封国去的。之前,虽然贬了傅太后为共王母、丁太后成为丁姬了,而且还逼死了傅皇后,但是还没有满足自己心中的憎恨之情,务必要将她们惩处得更加惨烈才能快乐起来。于是又向太皇太后进言说:“共王母、丁姬,之前不过是臣子的妾,怎么能够陪葬在渭陵的坟墓里,并且坟墓高度与元帝的山一样齐,在棺椁之中又有帝太后、皇太太后的玉玺及印绶,不合礼制,依照礼制应该要改葬,请求发掘共王母和丁姬的坟墓,取其玺绶毁灭,迁葬到定陶,和共王的坟墓一起埋葬。”太皇太后就说:“既然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人都死了那么久,就不需要去发掘人家的坟墓。何别把事情做的那么绝呢?侄儿啊——得饶人处且饶人吧!我已经管不住你了啊!但是不可太任性了啊——”王莽一心一意要发掘她们的坟墓,以解心中之恨,因此固执的要求去发掘。

不知真正的发掘傅王后与丁姬的坟墓与否,请听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