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杜月笙举家迁至香港(1 / 1)

27,杜月笙举家迁至香港

随着蒋介石的节节败退,国内的政治人士都在选择立场,蒋介石正在考虑迁至台湾,蒋介石此时为了获得舆论上的一些支持不得不拉拢杜月笙,黄金荣等人,杜月笙在迟疑着,黄金荣此时已经八十岁左右了,他表示哪里都不想去,就想着留在上海,杜月笙则觉得留在上海也为难,共产党的态度暂时也琢磨不透,蒋介石这边也是不太靠得住的。

孟小冬的到来,让杜月笙和姚玉兰非常欣喜,战乱年代的分分离离,让杜月笙心里也生出丝丝缕缕的牵挂,杜月笙让姚玉兰劝孟小冬留下来,不要走了,从此就一起过,孟小冬一听,鼻子一酸,眼泪悬在眼眶里,这么多年,一直漂泊,像是在海里漂一样,一直找不到岸的感觉,钱和社会地位能够给她带来的乐趣是有限的,她从来没有感觉到家的温暖,亲情的呵护,年近四十,有一个人让她留下,就足够温暖她这么脆弱和颠沛流离的内心了,孟小冬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

随着蒋介石迁至台湾,杜月笙知道自己不得不做出选择了。此时杜月笙已经病入膏肓,孟小冬在照顾余叔岩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照顾病人的经验,其实她之所以变得这么会照顾人,也是梅兰芳结束婚姻的时候对她的伤害,她不会照顾人,她需要人伺候,孟小冬倔强的用行动告诉所有人,这只是一个抛弃她的理由而已。每天除了端茶送水,喂饭,喂药,没有人的时候,孟小冬还唱些小曲给杜月笙听了,她这几年学的绝唱还没机会登台演出,杜月笙倒是成了第一观众了,孟小冬的细致入微让杜月笙很是感动。

杜月笙一方面不想留在大陆,感觉共产党迟早会对他们这样的黑社会进行清算,而跟着蒋介石他觉得也靠不住,于是他在考虑法国或者美国,最后定成去美国,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和美国来往比较密切。

杜月笙交代姚玉兰统计一下去美国的人的名单,准备办护照,孟小冬也算在内,这个时候,孟小冬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我跟着去,是算丫头呢,还是算作女朋友呢!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杜月笙最先反应过来,脸上立马挂满了微笑,只有有爱的人才能感受到后面的爱意。杜月笙当场宣布自己要娶孟小冬,要体面的和孟小冬办一场庄重的婚礼。杜月笙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这个宣布遭到了姚玉兰的反应,担心这个时候办婚礼对他的病情有影响,姚玉兰说,你们是夫妻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了,没有必要办婚礼了,只要我们都承认这个事实就可以了。

杜月笙则是像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样说道,正好给我冲冲喜,说不定我的病情还能好转呢。婚礼相当的盛况,比杜月笙之前纳任何一个姨太太都要隆重,可见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疼爱,在婚礼结束后,考虑到孟小冬一个人没有子女,杜月笙更是让自己的所有子女都尊称孟小冬为妈咪,并且在遗嘱分配中更是给了孟小冬超出别人的一份。

最后,杜月笙考虑到美国现在和国共的关系比较复杂,相对而已,香港保持中立,为了避免日后的麻烦,杜月笙决定迁至这个保持中立的香港先避一避,待日后国共两党真正的分出胜负来,再做打算。杜月笙为了自己的后代遭人嫉妒,于是决定召集所有能够召集的人面前,当众把一些欠条销毁,并宣布自己的遗嘱,说自己过度挥霍,所剩无几,仅有10万元了,这10万元,每个太太和儿子各得一万,没成婚的女儿们得六千,成婚的女儿们得四千,孟小冬得两万,算是最受宠的一个了。杜月笙之所以烧毁欠条,是希望黑道上的朋友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恩惠,将来庇护自己的子女,杜月笙心里很清楚,这个时代,金钱比不上人心,人心是金钱所买不到的,有人心,得人心,才能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幸免于难,否则,灾难迟早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来。

蒋介石为了拉拢杜月笙,让杜月笙站到自己这一边,也算是煞费苦心,他悄悄的托人传来了他为杜月笙立的遗嘱。在这份所谓的“遗嘱”当中,蒋介石开篇就写“匪祸中国”,又“特地”提到了杜月笙曾经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并且说杜月笙“一贯效忠党国”,“未能亲见台湾复兴、甚为遗憾”…他这样写,是为了把杜月笙拉到自己这一边,让共产党看到,杜月笙是有立场的。如此种种内容,让万墨林都忍不住指着这份所谓的“遗嘱”评价道:“这也太荒唐了!”

公然拒绝蒋介石,杜家人又怕招来报复;照做的话,又并非杜月笙本人的意思,也怕日后国民党彻底失势,自己成为共产党的清算对象。思前想后,万墨林找人抹掉了其中关于杜月笙的一些“历史”,又把部分涉及政治的词句进行删改美化,润色成了一个“第三份遗嘱”。而后才照着蒋介石的意思,将这份不伦不类的遗嘱公之于众。

杜月笙全家迁至香港后,一家十几口人居住在香港的一座三室一厅里显得格外落魄,这个时候,唯有低调,落魄,才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黄金荣因为年纪大的缘故留在了上海,不久杜月笙就在报纸上看到了黄金荣在新世界门口扫大街的照片,杜月笙不由得心中不紧,想想黄金荣一生显赫,晚年竟然要沦落至扫大街的落魄的晚景,被群众嘲笑,这大陆是肯定不能回了。其实,黄金荣当时也只是配合共产党做个样子,旁边的垃圾车里都是空的,他的生活私下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共产党只是利用这个照片获得群众的支持而已。

为了鼓励杜月笙回到大陆,周恩来总理还曾经亲自给杜月笙写信,邀请杜月笙回大陆,蒋介石这个时候也通过宋美龄隆重的邀请姚玉兰回台湾。杜月笙因为看到黄金荣的惨淡现状,病情急转直下,即使有孟小冬的照顾,不到四个月就因为哮喘病而与世长辞了。

在这个狭窄的别墅里,姚玉兰和孟小冬的关系也开始恶化,随着杜月笙病情加重,一天天的恶化。在杜月笙临近断气那一个月,姚玉兰和孟小冬几乎每天都自顾自的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几乎不见面,不打招呼,甚至相互也没有什么好的脸色。

1951年,杜月笙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众多子女环绕床榻,但他依旧紧盯着不断抽泣的孟小冬说:“不哭,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好好照顾自己。”在杜月笙断气的那一刻,全家人都嚎声大哭,孟小冬更是气急大哭,那虚伪的老蒋啊!···正欲说下去,被杜家人围攻,说孟小冬疯了,孟小冬意识到再说下去就会出状态,于是瞬间止住了,她突然发现,失去杜月笙的依靠,她在这个往日全是亲人的杜家,其实是一个亲人都没有,杜月笙在的时候,也只是在杜月笙的期望下,为了讨好杜月笙,对孟小冬抛出的善意。

在杜月笙的葬礼上,孟小冬一度晕厥,甚至紧紧拽着棺木,直言要与杜月笙一同离开。她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恋恋不舍地留在香港的老宅子中,独自坚守着与爱人的回忆。而尽管在生前,杜月笙的遗言中曾经表示自己要停灵回大陆。可是,在他死后,蒋介石还是派人将杜月笙的灵柩扶去了台湾。姚玉兰也跟着去了台湾,虽然姚玉兰邀请了孟小冬,但是孟小冬并没有感受到姚玉兰过多的友善,至少在当下,加上她在杜死前说的话不小心被报道了,相当于她直当当的得罪了蒋介石,姚玉兰有宋美龄这座靠山,而她没有,她只能依靠姚玉兰,她若前往台湾,肯定不会像呆在香港这么自由。

于是孟小冬决定独自一个人留在了香港。虽然孤独,至少也算是清净,不用再卷入杜家之间内部的纷争,不再管这个时代里的风风雨雨,况且香港也还有一些余叔岩的弟子在,他们也会照顾一下孟小冬,也不是绝对的孤独。

这个年纪,金钱和地位早就无法给他们带来任何精神上的满足感了,他们历经过生死,穿越了动荡不安的年代,看过炮火对生命的摧残和毁灭,他们才体会到和平和安宁,以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珍贵。对和平的向往,对安宁的向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疯狂的生长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