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0.2 那两年(1 / 2)

在我开茶馆的那两年,老街依旧保留着最原始的风貌,住在这里的人很杂,不只混杂,而且三教九流。有一张算命先生的广告,也有光膀子喝酒的男人,有喜欢坐在悬崖边看书的青年,还有用柴火炉煮饭的人,大都是闲杂人等,走在巷道里时不时地总能碰见那些人。正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鱼龙混杂的天津卫小人物,而有众多洋楼的天津既洋气又有土味,因此最是一个人情社会。这里的住户大多是中老年人,无论在哪常能看到仨俩妇女聚堆聊天。远远地就能听到有人在唠嗑好不热闹,又总能听到好像是在争论什么,接着又看到一青一白的站在路两边怪吓人的!所以,在这条街上只要碰见扎堆的就一定是妇女,又必定声音大,因此总能给僻静的巷道增添不少热闹气氛。可要是遇见个宁静人碰到这阵势,准会以为是不是有谁在跟自己扯什么,她们又堵在路中间,怕是遇到了匪人,会下意识地确认一下是否没事发生。

一般不会有老人爬这坡路,这坡不仅长,而且在爬坡不久后就会变得很急,并且一望不到头,不知道能吓退多少老年人;多大止步在离巷口不远的平台上,一桌四人各占一方,打打手搓麻将,只要不下雨就总能碰到;民工也常见,他们的衣服上总黏着灰或漆,这一看便知;棒棒也多,他们总随身挎着竹棒——看穿哪一身衣,就知道是哪一类下力的工种,他们总在赶路行色匆匆,经过茶馆时头也不扭一下地走过。

在其中固定的几处还能常见一些人:巷口处有摆摊卖水果的,只要天晴时就总能遇见;随后再爬一截就会碰见一间零食铺,向岔路口开了两面墙,因此算是朦朦深巷中最透气的地方。瞧!堵墙用的是两架放零食的玻璃柜,一般人走到这里,就会停下来休息,就能看到玻璃柜后坐着一位眼圈又肿又黑的老太太。

紧接着向上走一段高墙围堵在路两边的梯道,走过就能看到一家只摆了几张桌并占用过道的老火锅馆,伙计就是老板,是一对寡父女。各色人等尽皆不同,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不年轻了。而他们也跟他们所居住的老房子一样,一看就知道他们的日子过得不富裕,这也能从他们穿的糙料衣服上知道他们是穷人。老街虽然不长,但却包罗万象,若你能来这里一游,也就能领略它极强的包容性。

老街是名副其实的棚户区,这年代只要谁没钱就活得不光彩,因而住这里就不言自明地表示自己没钱。所以这里的住户都巴望着尽早拆迁,好拿着拆迁款,早日搬进现代化的电梯房里,都以为唯有这样才不再被人低看了,因此老住户都认为老街早就该被淘汰掉了。而且茶馆所在的吊脚楼跟老街其他的房子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三楼层三角瓦顶房,还小得很,一层楼才八平米,因此没哪一点说得上起眼。因此住在巷子里的老住户不受人待见——他们巴不得甩掉这毋庸置疑地标志自己是底层人的住房。

所以老街没本地游人,因为在本地人眼里这里不光彩,自然不精彩。但我们对自以为熟悉的事物就真能完全弄懂吗?事实上,人越觉得熟悉的事物,往往就越不见得能把它们弄明白,这就好比身在山中的人却往往见不到山的真面目一样,只也有外地人或者有心人才能发现这里到底有多特别。而对于本地人却早已习以为常,但如果要让熟悉变成真熟悉,最需要是不断体会和回味。

所以,我眼中的这座城是本地人眼中的另一个世界,是多数人虽然日日经历却不曾深入见识过的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平凡无奇,总让人感到很熟悉,但对于我也就有与此对应的人和事是最特别的,因而他们总能撩动我的眼皮去欣赏。所以,即便在我离开老街已久的日子里,以至于如今的每日都平淡如水,但在我记忆里的老街却最丰富明艳。

茶馆所在老街叫山城巷,顾名思义,在山城,也是巷。在市中心的边缘,也在地图上被挤成了一根线,处在山腰临空的悬崖边上,形成如今模样也历经了上百年,堪称百年平民建筑展。那两年一天中从这里路过的游客不多,偶尔才得到新面孔。又因为到了晚上,老街的路灯昏暗——在现代化如此先进和鲜明的这座城市里像是被人所遗忘了的地方,一到晚上就连行人也一并没有了——那些年山城巷就这样不为人知。

可无论是第一次来这里游玩,还是有落脚地的人,都能发现整条老街依山而建郁郁葱葱。它长溜溜的,像一条绷在刘海里的丝带,而草木就是额间的发丝。也时常掩映在山城的薄雾中,时隐时现亦幻亦真。

这里多半是些特色建筑,众多吊脚楼散落其间,又有一栋石库门建筑和一幢法国老教堂,与此相得益彰。若是起了雾,站在老街从外向里看,得抬头望,映入眼帘的竟能给人宛如看到海市蜃楼般。它们随着阶梯向上逐渐展现,爬到教堂处也就到顶了,但常常累得人“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但要领略老街的妙处,就一定要爬到这最高处,才能看到高处的山河广阔,正如范仲淹说的“云阵藏雷去,山根到海回。莫辞登绝顶,南望即天台。

跟普通游客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是山城巷的“座客”,只用呆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发现在这里只需配上不同亮度和色度的自然光,这条山间丝带就会随之变化万千——晴天时清透飞扬,阴天时沉甸甸的,雨天则清凉。我在没来过山城巷之前,是万万想不到这城市还有这么安宁静谧的地方,而且它就靠近整座城最热闹的地方,真是“恋赏顿忘城市远,归途几处暮云峰”。

从我见到山城巷的那刻开始,便我和这里产生了不解之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第二年便租到一间房。那时是这里唯一能租,风景又还不错的房间,房租很低,一个月只要五百元按月支付,这个价格低得超出我的想象——就算租房需要更多钱我也会在所不惜。这正如邵雍说的“买宅从来重见山,见山今值几何钱?”,只愿“人生能向此中老,亦是世间豪丈夫”,实现了自己能与老街常伴的心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