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汝南天中山,是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题写的“天中山”三字,令此地声名大振。

天中山大门两侧,是由中国书协主席、书法家张海书写的对联:“天中山圭影千古运转,颜鲁公尽节万古长存。”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开国公,人称颜鲁公。

天中山下那通由四块方形青石组成的石碑上“天中山”三个字是颜真卿的绝笔。最后一块青石上是题款,记载着“天中山”三字的流转故事。

青石题款,多有残缺,但大意仍能看出来,说颜鲁公76岁时在蔡州待过两年。“天中山”是他所写,立石刻碑是明嘉靖年间申阳、何大复摹刻,清朝中叶汝宁府官“求得旧本重摹刻石”所立。

细看“天中山”三字,石刻笔画有新旧叠加之处,“这是清咸丰年间,又依笔画勾勒加工而成。”汝南县外宣办主任邵建民说。

这通碑横向排列,被一座小屋盖在里面,小屋还装了两扇铁栅门,足见珍视程度。

它的西边,还有一通竖立着的石碑,碑上除“天中山”三个颜体字外,还刻有“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地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字样,这是明嘉靖年间所立。

这两通碑上的“天中山”字样,“虽为后人重摹刻石,但原碑文字确为颜真卿当年囚蔡期间留下的墨迹珍宝,直到明代还有拓片。”驻马店黄淮学院教授刘清珍在其论文中说。

查阅当地文史资料,颜真卿在蔡州期间,喜爱汝南小南海景致,曾题写“鸢飞鱼跃”四个字,现存于汝南园林学校。

2007年9月14日,记者在蒙蒙细雨中踏进汝南园林学校。穿过教学区往西走,西部围墙边的莲池中积满浮萍,岸边老柳在风雨中摇摆,老石桥上生着青苔,景色清幽得近于荒凉。史书记载小南海是“历代修城筑堤取土之处形成的洼地,浠水成湖”,历史上风景很美,现在依然风韵犹存,可以想见“鸢飞鱼跃”。

在校内寻访多人,未找到颜真卿题字碑。再回汝南文保所,得知原来确有,后来遗失了。

据说驻马店著名的嵖岈山景区,也有颜真卿题写的碑刻。

在汝南,颜真卿的书法遗迹被人们珍爱,还因了书法背后“颜鲁公尽节万古长存”的故事。

颜真卿以气节著称,宋代欧阳修是他的“粉丝”,认为他人字统一,字如其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欧阳修得其断碑题跋,说他的字如同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让人既敬畏又热爱,虽然只是残碑断字,也不忍丢弃。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大家中作品留传于世最多者。对此,欧阳修分析说,他忠义的气节明如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传世无穷。他所到过的地方必有遗墨,所以才有“唐人笔迹见于今者,唯公为最多”。

颜真卿的高超书法和他的高尚品格一样,是可以并传而不朽的。“真正让天中山名扬天下的,是‘天中山’这三个字的作者颜真卿。”央视在《走遍中国》中如是评说。

“天中山”得遇颜真卿,幸何如哉!

何以平原垂大笔直教劲节压天中

隋唐实行科举取士,草书、行书不易辨识,清楚明白的楷书成了科考通用书体,当时知识分子无不精习。

楷书到唐代成熟,颜真卿创造了标志楷书艺术最高峰之一的颜体,他将自己刚正大度的人格融入书法作品中,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书风。

颜楷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骨肉丰腴,结字端庄秀丽,篇章朴茂充实,把楷书之美推向极致。能够激发人昂扬奋进的审美情趣,感受到唐帝国博大恢宏的气象。

颜真卿之后,柳公权楷书以骨力取胜,形成“颜筋柳骨”。

颜的书法太有名了,在众人印象中,他往往只是个书法大家,但在历史上,他首先是一位有为有德的政治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上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故他自署为琅琊人。公元734年,颜真卿举进士第。公元753年其被调离朝廷,出守平原郡(今山东德州)。

颜真卿到平原郡后,看到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已有反叛迹象,就以防备水患为名搞战备。表面上,他很招摇地召集文士,饮酒赋诗。安禄山秘密侦察他,认为颜真卿是个书生,不必重视。

755年,“安史之乱”起,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失陷。只有平原郡“城守俱备,贼不能进”。颜真卿又派人通告常山太守、他的堂兄颜杲卿,相约联合抗贼。黄河以北十七郡公推颜真卿为帅,组织兵力二十余万雄立河北,军威大振。此时的颜真卿,岂止是一书生,“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756年,史思明攻陷常山,颜的堂兄颜杲卿被杀。颜真卿与乱军多次交战,杀贼甚众。安禄山攻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丞卢奕、判官蒋清,派人拿着3个人的头到河北地区威胁劝降。到平原郡,颜真卿杀掉了安禄山的使者,把三位官员的首级郑重安葬,以示决不投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