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2)

这使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从东亚扩大到全亚洲,从此中国的历史舞台可以从原来汉族人的地盘扩展到全亚洲,中国历史可以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里,但奇怪的是,中国人仍然以为自己是天下之中。

比如说在唐朝,都城长安居民有40万人,加上皇族、禁军、奴仆、僧人、少数民族、外国客人,人口达百万,这中间胡人有10万,“比现在香港人中外国人的比例还要高”。到了蒙元帝国时期,仗一直打到匈牙利,元朝末年,回回天文地理学家、秘书监扎玛鲁丁在BJ城做了一个木头地球仪,画了经纬线,标了三分地七分水。但这一切,仍未能改变中国人的想法。

“事实上,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了解很多,但依然没有把它们放在眼里。我所居处,世界中央,这就是最重要的世界。”葛兆光说。

第二个有可能让中国人发生改变的机会,是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和中国本土思想有三个地方格格不入。第一是佛教认为宗教地位和世俗帝王地位是对等的,出家人可不拜皇帝。这是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最大的区别。第二是中国虽然有儒家,但最高的圣人是释迦牟尼,在印度。第三就是关于天中的看法,这是佛教和中国最格格不入的一个观点。佛教认为中国不是天下之中,他们举例说明:把一根竹竿立在地上,正午竹竿无影,说明这儿是天的中心。在洛阳,一年只有一小段时间如此,在印度,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日中无影则在天之中”,你自己说到底谁是天中。

关于天中的争论十分重要,如果你不是天中,那就不是天下最文明的地方,最高的圣人就不出在你这儿。

佛教还讲世界上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中国不过是四大部洲中南瞻部洲的一个小区域。

“如果中国接受了佛教,可能会把世界看得大一点儿,把自己看得小一点儿,中国历史要重写了。中国未接受佛教,而是改造了佛教,这就丧失了一个机会。”葛兆光先生认为。

可爱的中国人,在“天中说”的笼罩下,一直延续着战国时代的想象—中国最大最重要最文明,周边四夷很落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中国大世界小。

世界大中国小

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了广东肇庆,他以荷兰地图为底本,用中文画出《山海舆地全图》,和现代世界地图相当接近。之后,利玛窦刻印分发,令很多人大吃一惊,原来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小。

之后,根据利玛窦的地图不断翻刻新图,西洋很多天文仪器也传入中国,如16世纪欧洲人制作的地球仪,就在明末到了中国皇帝手中。

这些给中国人以极大震撼,

也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资源,古代中国的天中与天下观念开始出现裂缝。

明崇祯年代的地图,虽然延续传统把中国画在中央,但已经把五分之四的世界都画上了。

到了清代,《四库全书·图书编》中的世界地图,已完全按利玛窦地图绘制,旁边的《地球图说》,则完全是西方的“地理说”。

利玛窦的地图为什么影响大?因为万历皇帝喜欢。他下令用12幅丝帛织成全图,装在6对大屏风里。此前还曾担心被误解“轻慢中华帝国辽阔版图”的利玛窦一直不敢向皇帝献图,而现在,他居然被请进宫制作第一版地图的新版。

皇帝喜欢,任何政治上的麻烦都不会有了。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学说,已不是程朱理学,而是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认为,世界上应该有一种普遍真理,不管东海圣人还是西海圣人,说得对就应该奉行。“华语儒服”的利玛窦利用了这种说法。

利玛窦画地图的想法,他在日记中有交代:“我就是想让他们(中国人)知道,他们是很小的,这样才会把他们的骄横打掉很多,才会乐于和我们打交道。”

利玛窦被称为“泰西大儒”,自有他的聪明之处:他把中国画得小,但仍然把中国画在接近中间的位置。这样中国人比较好接受。他的地图的底本,实际上是欧洲在世界中间的。

利玛窦让400多年前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改变开始发生,虽然很缓慢。

利玛窦的地图,告诉中国人最重要的知识是:世界不是天圆地方的,世界是圆形的。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天中,不是世界唯一的巨大文明国家。

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虽不是天崩地裂的,但却是颠覆性的,“非常根本”。

从明代万历年间,中国人开始真正了解实际世界,而不再借助想象。

明代出现的西洋人画像开始像个人样子了。《红楼梦》中见多识广、“天下十停走了六七停”的薛宝琴,讲起她见过的西洋女孩子,已经是令人赞美的形象:“脸面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戴着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实在画儿上的也没她好看。”不再像《山海经》中表现的“老外”,只有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或者三只眼睛,等等。从这时开始,《山海经》被划入“小说类”,在此之前的二千多年里,它一直被归入“地理类”。

这种观念的改变,之于一个民族,太重要了。但改变仍然来得很缓慢,直至清乾隆时期,皇帝依然得意洋洋地欣赏着《万国来朝图》,认为别的国家都欢天喜地地朝拜天朝大国。自大的“天朝大国梦”恋恋不醒,而整个西方世界已在汹涌向前,它没有耐心等待中国完成观念的改变,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梦碎,大厦将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