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一部华夏史,半部帝王史。

从上古时代起,帝王就在中国的史籍中占据核心位置。大一统的观念从三皇五帝起就留下深深的印迹。朝代更迭,此兴彼落,难以详述。任何一个有为帝王都意图重振祖先荣光,于是就有了奋力振作,史书中最常见的描述就是“中兴”。

中者,中间也;兴者,振兴也。概而括之就是重新振兴昔日的辉煌。

史书中首次出现“中兴”一词,即少康中兴。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君主。作为一位从落难到复位的君主,少康正是在夏邑这块土地上崛起,从而实现了长达四十六年的中兴。

少康的祖先,就是禹。自舜禅让之后,禹即天子位。史书中均记载“禹都阳城”,即今天的登封一带,那里是夏王朝的中心区域。

禹因东巡狩,崩于会稽,在位十年。

禹死后,部落按照传统习惯,欲推举伯益继承王位,但伯益将王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避居到阳城西北的箕山之阳。天下诸侯也纷纷离开伯益,到启那里去朝拜。启于是即帝位,开始世袭王位的显赫。

对于启世袭帝位的这段历史,正史未免有美化之处,而《竹书纪年》的描述相对一针见血。远古禅让制被打破,世袭制开启,这让不少诸侯产生了愤怒,按照禅让制,所谓贤德诸侯还有即位的机会,如今的世袭制,彻底剥夺了他们登顶的权利。

夏朝初建,诸侯归顺的外表下隐藏着暗流涌动的叛乱和野心。这也为后来太康和少康两代天子的“失国”与“复国”埋下了伏笔。

启即帝位,今陕西境内的有扈氏首先发难,拒绝出席启的“均台之会”。“均台之会”是启为了证明自己王位巩固和王权合法性的天下诸侯大会,但有扈氏拒绝出现,显然很不给启面子。

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于是,启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发动了对有扈氏的讨伐。“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这是启在大战前写下的《甘誓》—在这首《甘誓》的鼓动下,启的大军在甘之野与有扈氏展开决战,有扈氏大败,启灭掉了有扈氏,其部落族众沦为牧奴。

随后,启又和伯益展开了战争。伯益失败被杀,被族人葬于天台山上。这一次战争甚为惨烈,东夷地区不少古城荡然无存。

但就在夏国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王室内部又出现了财富和权力的斗争,据《竹书纪年》记载:“十一年,放王季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

武观的叛乱虽然得到了镇压,但诸侯重臣们的野心并没有彻底熄灭。夏王朝犹如寒冬的河流,表面上看起来冰封千里,但厚冰之下,涌动着股股暗流。

作为夏代的第二位天子,启开疆拓土、征伐不臣、发展经济,对夏朝的确定起了破晓的作用,后世将启尊为启明星,无疑是对这位君王的最高赞美和崇拜。

后羿反叛太康失国

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启确立了世袭制,但如何世袭,并没有明确规定,是立长、立嫡、立贤?启没有指定,因此启的五个儿子随后展开了王位争夺,最终王位落到了太康手里。

太康这个人自小就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的生活属于荒淫腐败那种,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太康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三个多月不回朝,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在今SD省德州一带)的部落首领后羿—就是传说中嫦娥的老公,一口气射下9个太阳那位神奇人物,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乘机起兵,占据了夏的都城。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