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大河之旁,巍巍其皇。上古古都,少康其王。有夏之邑,中兴之邦!

位于豫东平原的夏邑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5000多年前,东方文明的曙光闪耀在黄河一线,刚刚告别了蛮荒的原始人类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将黄河文化的灿烂推向一个高度。

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到母系社会,东方大地上的氏族联盟在玉器、陶器和骨器的摸索使用中,一步步走向更为文明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劳动和创造中将早期人类国家的模式逐渐打磨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之上。

从黑暗走向晨曦的古代文明,就是在古先民的代代相传之中,孕育出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华丽转身,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让后人为之赞叹和肃然的一处处文明遗迹。

孙作军是土生土长的夏邑人,由于工作关系,他和当地文物古迹打交道颇多,也对夏邑的悠久历史颇为自豪:“夏邑是孔子故里,孔子多次回来祭祖和考察殷礼。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小的夏邑县,历史遗迹非常多,年代非常久远,县城南的清凉山遗址、西南边的马头遗址,都属于龙山文化,出土的三孔石刀、石斧、骨器,都非常精美。”

这些古老的历史遗迹,记录了先民们劳动和创造的豪情,也为夏邑这块土地留下了谜团一般的传奇。

“夏邑或是下邑,史料记载和民间说法不一。”孙作军说,夏邑在宋金之前叫下邑。据地方志记载,当时女真政权对中原人民进行奴役和残杀,当地有个叫刘华夏的人便聚众数十人揭竿而起,他们攻克下邑县城,以下邑为据点,四处打击女真官兵。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刘华夏等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邑”。下邑之名的来历似乎没什么典故,之前名曰下邑,传说战国时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

但孙作军查阅史料后,觉得夏邑之名不在下邑之后:“秦代在这个地方置立栗县,王莽篡汉后改为下治县,东汉改为夏邑县。夏邑,下邑,来回出现,说明夏邑很早就有这个名字了。也有一些史料更倾向于认为,所谓夏邑,指的是夏之邑,是因为这里曾是夏代的都城,也是上古时期栗陆氏的建都之所。”

下邑,远古先民选择的水草肥沃的栖息之地;夏邑,远古帝王的政治权力中心。夏邑人或许很久以来也没有搞清楚这个名字的真正由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和祖先一样努力劳作、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地创造出这块土地上的繁华和财富。

在辛劳之余,夏邑人也对那发掘出彩陶和石斧的先民遗址津津乐道,因为那是一段辉煌而悠久的历史记忆。“俺们这地方,别看不大,年代久着呢,从夏代就是都城,不然怎么叫夏邑呢?夏邑夏邑,夏代的城邑,那年头只有帝王才在城里住,所以才叫夏邑。”很多夏邑人都这么说,在他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往事中,夏邑是上古时代的都城,也是让他们自豪的“华夏祖地”。

夏邑人口口相传下来的“华夏祖地”是真的吗?这里真的是一处中华文明的源头吗?

要弄清这个谜团,缘于一个契机。

历史最是一部难以定论的“大书”。尤其是上古的历史,今天的定论,更多要依据古文献资料,在古文明的“化石”中寻觅可供放大的“蛛丝马迹”。

孙作军说,2011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确立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显然,商丘作为大中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探源“华夏祖地”,其贡献将不止于探明又一处中华文明源头,还将为中原崛起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研究、考证、探源“华夏祖地”,意义重大。

历史研究需要的是非常严谨的调查和科学论证。“县里抽调了我们5位同志,成立一个办公室,开展华夏祖地研究的前期工作。”

这是一项异常繁琐和艰难的工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