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学-童年(2 / 2)

有辛苦就有收获,当我吃到自己种的草莓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美美的笑容,虽然那草莓很酸,有的还略带苦涩;我看到我的葫芦藤下缀满了一个个凹凸有致的小葫芦在风中慢慢摇晃;还看到我种的苦楝树从没有我高长到十米以上,以昂扬的姿态逐渐向天空伸展;看到山药藤蔓一天绕几个圈圈直到灰色豆豆缀满枝头;也看到牵牛花一天变换着几种颜色嘟嘟的奏着乐章然后羞红了夏天······

这段过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童年,同时也培养了我爱观察的习惯,养成了爱美爱自然的心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了一颗爱心,我才能在以后的生活里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下,能够在最灰心的时候保持渴望,能够在最悲情的时候坚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栽培梦想。今天的我或许会引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诗句给我的忙碌增添几分美感,但那时的自己真的没有想太多,完全是兴趣和天性在支配行动,那种感觉也可以说成:累并且快乐着。

后来高中的时候我很冒昧的买了本索罗写的《瓦尔登湖》,倒也没有被书中的文字所打动,只是作者那种淡然的浪漫情怀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经历,人们大多评价说:索罗是真正的欧美隐士。其实《瓦尔登湖》是那些对资本主义生活厌倦的人们性格里寻求超脱的直观写照。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宁静选择出世的态度或做法,但我觉得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来讲,入世是必须的,所以我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是浮躁的,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三年级那个夏天,小河里的水,因为灌溉河堤上的田地而水位骤降,于是童年里最欢乐的事情出现了。爸爸带着我去河里捉黄鳝,我并没有想到爸爸这方面的能力无人能及,爸爸并不下水,在水边能看得出黄鳝的洞口,然后掘开,我看到一只大黄鳝窜了出来,爸爸用双手迅速地把它甩到了岸上,于是我急中生智把猎物放进袋子里。其实要想攥住它是不可能的,这是需要技术的。记忆中我和爸爸就去过一次,但那一次已经让我对爸爸佩服至极。

回到家以后,爸爸把黄鳝全部放进没水的大盆里,把一锅烧开的热水倒进盆里随即盖上盖子,过会儿打开的时候就发现它们全都硬挺挺的飘着,而且水面上漂浮着很多透明的絮状物,爸爸说那是黄鳝皮肤上的粘膜,然后还让我再次摸一下黄鳝,我发现攥起来一点也不滑了。之后我们就吃到了爸爸做的大餐,那种野味今生难忘。

还记得夜里跟爸爸一起去捉知了,因为知了不仅可以吃,而且还很值钱。天黑以后,知了还没有蜕变的虫体就开始从土里爬出来,然后悄悄地爬上树,晚上十点以后它们就已经爬到很高的位置开始蜕变,刚挣脱躯壳的知了是纯白色的,只有两个灰色的眼睛,翅膀什么的都还很柔弱,极为好看,等几个小时以后它们就会变老,翅膀变硬,早晨的时候就可以飞翔和鸣叫了。

那一次是我主动要跟爸爸去的,爸爸说走夜路会很累,但年少时的好奇似乎有种魔力指引着我,终于拿着一个塑料瓶和爸爸一起踏上了征程。爸爸的眼力特别的好,他总能找到躲在枝叶后面的知了,然后用竹竿打下来,我负责装进瓶里。我们真的算得上是长途跋涉,一路走过去,越过红薯地的垄沟,穿过树林里的杂草,向无边的黑夜进发。其实除却疲惫其他的也挺好的,野外的夜晚静谧的只能听到蛐蛐的叫声,皓月当空,满天繁星,月光洒在树上,树影投在皎洁的地上。跟在爸爸的后面,我没有感到胆怯,仲夏夜微凉,爸爸呼出的气冷却在灯光里,像极了早晨田野里的雾气。

回到家就已经是零点了,我们把知了淘洗一下泡在水盆里,然后洗洗腿脚就睡了。第二天爸爸还要早点起床赶集把昨天的收获卖掉,回来的时候就能带回一百多元,还有我们的早餐,想起昨天的付出,虽然累点但很值得。长大之后再没有跟爸爸一起去过,感觉已经不再有儿时的那些好奇和惊喜。

一年之后河里发了大水,水位快要贴住桥面,水流湍急。我看到水流里有弄潮的青年,他们变换着各种姿势,大喊着,咆哮着,脸上是很狂野很自信的表情。我羡慕他们有此等绝技可以在湍急的水流中挥洒豪情,也下定决心学习游泳。汛期过后是八月上旬,我和着一群大龄孩子下水了,先是在水中感受身体的平衡,因为经常下水,半个月之后我就可以轻松地在水中应付自如,遗憾的是我依然不能做到像当初在桥上看到的弄潮青年那样逐浪击水,声势如虎。

秋天我陪着爸爸去给家里坏掉的自行车去补胎,去的时候爸爸骑着一辆好的,我推着要修的那辆。回来的时候,我尝试性的一只脚站上去踏了几圈,当我再次踏上去的时候我被自己吓到了,我并没有摔下来而是一直往前骑了过去。我倒是很诧异自己的平衡能力,第一次骑自行车我居然不学就会。小学同学的作文里老是出现学车摔倒,下雨送伞之类很老套的手法,通过爸妈扶车歌颂伟大的父母爱。而我骑自行车没有摔倒,我的作文里自然也没有用过这样的桥段,多年之后,当我看到别人轮滑的时候倒以为穿上轮鞋我便可以潇洒地向前划去,其实不然,要想滑的潇洒还需要大量练习。

我开始主动地去了解这个世界,在这过程中我也对自己逐渐了解,原本跟在姐姐身后的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我开始发展自己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时妹妹三岁左右,漂亮可爱又有一点男孩子的感觉,她粘着姐姐而不大愿意让我抱,我只好在旁边看着姐妹俩亲昵,为有这么好的一个妹妹高兴。

这时的妈妈年轻靓丽,轻松的微笑,洒脱的生活。今天的妈妈确实少了许多欢笑,她还要为我们的人生操劳,如果不能让她后半生过上幸福的生活,那我这个儿子当真是不孝。

新年到了,那是我第一次有感觉的新年,那年我十岁。我清晰的记得,家乡十年前的新年还很传统。初一凌晨四点,天还未亮,我已经被邻居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早就盼望的新年终于来临了,心里是美滋滋的,早上家家户户都是下饺子,而且必须赶在天亮之前。我懒懒的爬起来,洗刷好。爸爸让我把鞭炮准备好,等到饺子下锅的时候,爸爸一声令下,我点燃引线。几分钟后就是满地的红屑,满院蓝白色的烟,带着浓浓的火药味。

吃完了早饭就是去找长辈们拜年,于是我穿着新衣服就出发了,沿路我向每一个认识的人问好,他们对我报以灿烂的微笑,新年新气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路上有大人们侃侃而谈,小孩子追逐嬉戏,到处燃放着鞭炮。到了爷爷家已经是客人满厅堂,热闹的不得了,我给爷爷拜年,爷爷给我压岁钱。我怀着珍惜的态度享受着新年里的快乐,也并未想过当初那种画面多年之后就很难再重现。

小时候最洋溢快乐的节日当属正月十五元宵节,我记得十岁那年我特别喜欢烟花。我让爸爸买了一些不同种类的小烟花,等到晚饭吃过元宵,夜晚来临。人们都从家里走出来,来到横穿村子的大路两旁,这时许多人的手里都拿着灯笼,样式不一。你会看到这条大路如一条长长的火龙,人们的攀谈声,呼喊声,孩子的吵闹声充满了整个大街。如果在这时候,我会第一时间想到用“万人空巷”一词来形容。

随即会看到的是华美的烟火,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烟火看起来会让人感觉很自然很温馨,会很有神秘感。邻居家自制烟花,把捣好的铁屑火药放进菠萝大小的厚纸筒,以粘土封底,上底出引线。燃放的时候,我看到无数炙热的火星像喷泉一样从纸筒里面喷射出来,到达最高点以后开始向周围散落,犹如盛开的雪莲。偶尔也有失败的,点燃引线就爆炸了,人们吓得四散奔逃,烟火处升腾起一大团白气,样子太过鬼魅。

看完了烟火之后就是孩子们的娱乐时间,孩子们越聚越多,玩的游戏多种多样。真怀念那时的夜晚皓月当空,银白色的地面,夜晚都可以看清对面人的脸。我想起来自己曾经借着月光一路狂奔,和同龄人一起追逐嬉戏,体会着作为孩子的天真烂漫;也曾在月光下缓慢的步行,看着月亮走我也走。长大以后,知道了人类探月登月的诸多故事,同时也打破了夜空的空灵与梦幻。之后的我常常看着月亮而没有一丝的感觉,倒怀念小时候的月亮又大又亮。中学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诗中字句深深地触动,只不过对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我不以为然,今天的月亮看起来确实和十年前不大一样,至少没以前那么亮。

鲁迅的《故乡》里这样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这样的场景很真实的写出了孩子眼睛里的纯净和农村的那种广阔视野。好怀念那个时候,感觉未来是无限远的,我们都无比欢乐地享受着当下,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远,憧憬或梦幻,那仅仅存在于孩子世界里的童年。

到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疯狂的爱上了数学,迷恋上了做数学难题的感觉,对于一些数学问题我有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我的方法比别人的还要简便一些。数学试卷我可以轻松地考100分,而这个时候我的语文却羞得见人,为了突破80分大关百战百败。虽然我也很喜欢背古诗的感觉,但那个时候的自己钟情于数学,不怎么喜欢语文。

我可以从数学老师眼中看到无限的肯定和期望,而从语文老师眼里看到的始终是不解和叹息。我在数学课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在语文课上却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我不忘自己语文课代表的身份,每次进办公室都感到身上未完成的使命。我知道语文老师委任我是看重我,而语文的确强学不得,不喜欢语文的我力不从心。

这时候,班上突显出来一个人,他叫刘世伟。他不仅语文超好,令我望尘莫及,而且他的数学也不亚于我,他的作文会被老师拿出来在班里当做范文来念,同时字写的漂亮,是那种娴熟和顺畅。我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因为他的语文的确很棒,我唯一自信的地方就是那些数学难题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做出来,并且不列方程。

数学课堂上,我们俩总是等老师讲到难题的时候,热情高涨,慷慨陈词,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好方法。而这个时候数学老师就会让我们俩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计算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哪个方法解题更好。刘世伟喜欢摆出几个方程然后潇洒地一个转身,将手中的粉笔头往讲桌上一丢,踌躇满志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我喜欢用几个简单的算式得出结果,但为了让同学们好理解,我会顺便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而通常是线段图。他讲解自己的思路时说了几句后就告诉大家接下来是解方程出结果,一步到位。我的就不同了,我往往流利的说一通,台下却少有人理解,很多时候他们很明白我的方法巧妙简便,却不愿意相信这么轻松就得出了正确答案。而这便是我引以为傲的地方。

一次数学考试,没有附加题,我做完试卷之后还有好长时间,这时数学老师拿过来他的手机让我过那关推箱子的游戏,说这就是附加题,五分!我倒是很惊讶老师怎么单独给我出了一题,而且还是手机游戏。老师肯定是在考验我到底有多聪明,但我清楚的记得那次我没有做出来。

四五年级的那个时候好像是我孩子式个人崇拜的顶峰,老师视我为人才,同学怀疑我有独家秘笈或有高人指点。那个时候的同学真的是太过天真,他们肯定不懂,不知道如果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兴趣全都投入到一件喜欢的事情上的时候,真的会比常人做的要优秀好多倍。就像是我对数学的爱好,先是有田艳玲老师把我领进数学的大门,让我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然后是兴趣再加上一些男孩子的天分,同时还有父母在背后的支持与鼓励。这些都让我觉得很好,既满足了小孩子的虚荣,也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比别人优秀。

姐姐这时候上五年级,就在我教室隔壁,满是要毕业的欢快气氛,五年级毕业真的没有感伤,或许是尚且懵懂,或者是都渴望长大,便淡化了离别。离别总少不了留恋,毕竟是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全部是自己儿时的记忆。我感受着姐姐毕业的心情,想着自己一年之后离开母校时会不会流眼泪。那天校长热情洋溢,在五年级教室里讲话激昂,说的什么我倒没有听清楚。我只知道姐姐和她的同学开了一场毕业欢送会之后,既兴奋又有点不舍的离开了校园。

而妹妹三岁半开始上幼儿园,这对她确实是一种优待,因为我和敏姐都没有上过幼儿园,我也时常去接妹妹放学。我骑着自行车,妹妹坐在后座上抓着我的衣服,夕阳拉长了我们的影子,路旁的树叶被风吹的哗哗响。我询问妹妹新学的知识,她会告诉我一些常见的水果的英文名字,而我的小学是没有英语课的,所以我挺佩服妹妹的,虽然我并不知道妹妹说的那些单词到底对不对。

妹妹五岁上小学,姐姐的同学给正在活动区的妹妹拍了一张照片。画面里的妹妹背着一个红色的小书包,她把视线转向右侧,然后画面停在了这里,让我最难忘的是照片里妹妹迷蒙的眼神,五岁小孩子的眼睛里所看到的一定是这个世界的陌生。她们就像我曾经刚刚入学时候一样,就像是被突然拉进一个新的世界一样,这种情景的吻合增添了我对妹妹的关爱,我会在她需要我的时候,第一时间去帮助她保护她,在她进步的时候夸夸她,在她灰心的时候开导她。我总是不舍得她受到一点的伤害却又打心里明白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的道理。我感谢爸妈送给我这样一个好妹妹,让我体会到人世间又一层美好的亲情,在我迷茫的时候想到要为她做一个榜样,要为她遮风挡雨,心里就会平添几分坚定。

在学校里五年级和四年级没有太多的差别,只不过姐姐去了县里上初中,我还要在小学呆一年,姐姐两个周回家一次,更多的时候我是和小伙伴粘在一起的。我们玩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也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说:下棋啦,打扑克啦,钓鱼啦,爬树啦,反正是各种玩。也玩了像悠悠球和电动四驱赛车模型,自制陀螺,自制弓箭,自制手电筒和风筝之类有技术含量的东西。

小时候做事情永远都是那么专注,做一件爱一件,而且做一件迷一件。我记得我从邻家哥哥那里学会了下象棋,下了几局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下象棋极大地冲击了我的脑力,和我的小伙伴一局接一局,我越来越兴奋,半个月之后我轻松战胜了我的老师。透过棋盘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觉得小时候动手去做一些自制玩具极大地培养了我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我喜欢把家里坏掉的电器拆开研究里面的构造,我会把马达拆下来做成一个简易小风扇,把导线拆下来做简易手电筒,我喜欢组装赛车模型,对于那些卡槽,齿轮,杠杆,驱动什么的,我在脑海里就有它们咬合以及运动时的轮廓。

在爷爷家的那个院子里我做出过很多让当时的自己引以为傲的小发明,曾经一度让我踌躇满志。我感谢我的那些儿时玩伴,他们陪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我很荣幸能带着他们一起玩耍,一起经历那么多美好时光。他们之中有我的一个邻居,我喜欢叫他小新,小新家有一条半大的狗,活泼可爱,我给它起名叫蛋蛋。蛋蛋和我特别默契,每天清晨我叫一声蛋蛋,它就会飞快的从小新家排水洞口里钻出来给我撒欢,然后我带着它去散步。那种感觉特别美好,后来蛋蛋自己偷跑出去觅食,误吃了狗贩子下毒的食物,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蛋蛋的离去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快要进入夏天的时候,我喜欢上了钓鱼。看着别人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提上来的时候,我就止不住的羡慕,我也要钓鱼。我买了鱼钩,在家里找了根竹竿,自己和了点面做鱼饵,叫上我的小伙伴然后浩浩荡荡的赶往村头小桥去了。我潇洒地的将鱼钩抛了下去,我看到一条条草鱼,鲫鱼在水草中穿行,看得我心跳加快。我不断摸索,一次次尝试,直到我亲手钓上来一条鲫鱼,那一刻,我快要嗨爆了。我欣喜若狂的跑回家中,炫耀战果。从那以后,我学会了钓鱼,培养了耐性,学会了等待,同时也喜欢上了钓鱼,最喜欢那一提鱼钩时的感觉。

后来我看了电影《老人与海》,真感觉主人公桑提亚哥才是真正的猛士,为了尊严,为了信念,他像一座雕像一般勇敢不屈的站在大海上和困难搏斗、和命运抗争。即便是最终一无所有,至少他挽回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起码对得起自己的灵魂,这一点的确让我感到震撼。也感觉到这样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真的是实至名归。

很多时候,我们好几个伙伴骑着单车,一路飞驰,体会着作为少年最为张扬和轻狂的一面;我们考察过周边的地形地貌;去过桑葚林直到吃的嘴角如同流血;也去过瓜地探险,引得瓜农狂追不舍;我们曾对着空旷的田野大喊:狼来了;也曾在雪天雪地里滑雪滑到很远。年少轻狂的心似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都愿意去尝试去体验,总想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远。可这个时候总会有人怕你玩的太疯,玩物丧志,在你玩的快要野掉的时候压你一下,拉你一把。那就是我的爸妈,他们在我最不羁的年龄给我重新规划了方向,让我再次怀着责任感继续前行。

我的爷爷是个退伍军人,解放后爷爷就回家了。爷爷亲身经历了抗战年代,目睹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总愿意给我们讲那些年代的事情,爷爷总是声情并茂,往事历历如在目前。爷爷讲起解放战争的时候面带微笑,热情高涨。讲起大饥荒大革命的时候就转为叹息和无奈了,当讲到现代化建设的时候眉毛就又舒展开了,眼里也充满了光亮。

我喜欢趴在爷爷腿上认真聆听爷爷讲故事。爷爷给我们讲了许多传奇故事,白毛女啦,孟姜女啦,神话故事啦,寓言故事啦,当然还有四大名著之类的。爷爷读名著不多,不过爷爷有一套毛选,刘选和马列主义全集,满满一大箱子。爷爷视它们如珍宝,可能这些东西承载了爷爷太多的回忆,以至于他经常夸赞自己收藏了很多人买都买不到的书。我尝试翻了几页,那书太繁,太沉,看不下去。爷爷曾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活了四年,也给我讲了很多蒙古的事情和蒙古人的生活习性。至今我依然对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画面充满向往。

小时候没有电脑,家里没有什么书,并且多动的年龄也不喜欢读书。爸爸白天工作,没有时间陪我们。妈妈也忙的可以,而且妈妈也只上过小学,识得书面知识不多,于是爷爷那里是我课外知识的唯一来源。同时爷爷家也是我的一个乐园,在那里产生了许多的奇思怪想,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小的时候头脑里没有什么广阔的图景,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十岁之前只知道如何去好好体会童年,体会着作为一个孩子的种种乐趣。假期里时间总在娱乐中飞快的流逝,作业老是被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一天的晚上疯狂的赶作业,感觉手臂都要废掉。现在想想倒是很怀念当年那种过瘾又冒险的感觉。

喜欢我们一家五口人围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爸爸累了一天,看到我们几个,心中也都是喜悦,妈妈做好了美美的饭菜,一家人温馨的讨论,分享一天里的事情。这样往往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家里的狗狗安静的趴在桌子下,聆听着一家人的谈话,当我们哈哈大笑的时候它便叫出声来,就好像它听懂了一样。

我的妈妈是一个让我佩服的妈妈,妈妈虽然识字不多,但妈妈在做人做事方面真的很少有人比得上,妈妈不仅有仁慈善良的心,还有着超出常人的眼光和眼界。小的时候,我按着她说的去做,不仅仅是听妈妈的话,更多的是我觉的妈妈说得对!虽然随着我逐渐长大,妈妈对我管的越来越少,但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愿意和妈妈谈谈,我相信妈妈能够帮助我做更好的裁断。因为她是一个那么优秀的妈妈!

五年级,从同学的口中我第一次听到的流行歌曲是《两只蝴蝶》,这首歌后来开创了流行音乐的先河。但那时候我连什么是网络都不知道,对流行音乐更是闻所未闻,妈妈喜欢听歌,大多是以前的老歌,比如郑智化,迟志强等人的,妈妈对那个年代留有珍贵的回忆,小学的时候,晚上坐在床头,会经常听到妈妈唱《离家的孩子》。

小学过的实在是太快,而且我那时小学没有六年级。毕业考试之后,如同姐姐毕业那年一样,我们开了毕业欢送会就离开了母校,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回头再望一眼。小学承载了我童年太多的欢乐,从那之后,我似乎再也没有尽兴而畅快的玩过。我知道我的童年就在那一转身之后就永远的消失了,也不再有可以触碰的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