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百议弹劾,阴影下的伊犁(1 / 1)

公元1758年,大明帝国的边疆新疆伊犁,风云突变。明皇十九世为进一步巩固边疆治理,特命增设大明伊犁公司,以加强对此地区的贸易与文化控制。伊犁公司的成立,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体现了大明对于边疆地区的政治策略与文化影响力。

公司的总督是一位深通商贸之道、精于边疆治理的中年官员,名为李康年。李康年,性格刚毅而谨慎,深谙经商之道,曾在南洋贸易中取得显赫成就。他严格监督伊犁公司的运作,力图使其成为连接大明与西域的重要桥梁。然而,这样一位曾经怀抱理想的青年,如今却深陷权力和金钱的漩涡。

公元1760年春,一纸弹劾状如风暴般席卷京城。百官议会,一向以监察朝政著称,对大明印度、伊犁等公司的经营状况展开了深入调查,揭露了众多不为人知的弊端。其中包括十七条大罪、三十二条小罪,涉及官商勾结、贪腐滥权等。

面对此情此景,震怒之下的文康帝依然表现出了不凡的决断与智慧。他不仅立即下令改组厂卫特务机构,增设了监察之权以彻查此案,更是亲自颁布了《官商一体治理法》,意在从根本上解决官商勾结问题,清除腐败,确保政府机构的清廉与高效。

年轻的文康帝坐于龙椅,凝视着前来复命的内阁首辅李慎。李慎神色凝重,上奏道:“陛下,此次官商勾结案件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处理需慎之又慎。”文康帝点头,声音坚定而沉稳:“朕深知此事之重,朝中贪腐之风,若不及时斩断,将危及国本。”

与此同时,李康年在伊犁接到了京城的消息,面色凝重。他知道,这场风波对于他所领导的伊犁公司,乃至整个大明的边疆政策,都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必须尽全力保护伊犁公司,确保其不因京城的风波而动摇。

李康年的书房里,一封京城来的密信摆在桌上,内容是对他进行调查的通知。

他的老友,也是他的副手,张元推门而入。

“康年,这次的调查恐怕不好应对,你当初的决定……”张元言语未竟,却在李康年的坚定中被打断:“我知道。但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张元,你还记得我们年轻时的梦想吗?”李康年怀念着往昔,声音中夹杂一丝沉重。

“那时我们梦想着为大明开疆拓土,如今……”张元叹息,眼中充满了失望和痛苦。

旧梦与现实对比如此清晰,他们的心境早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愈加沉重。

次日,李康年在办公厅接见了来自京城的监察使,一位他的老对手,韩维。

“李总督,你的事迹我都听说了。你以为还能安然无恙吗?”韩维直截了当地问。

李康冷笑道:“韩监察使,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你我都只是权力棋盘上被人执着的棋子,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是赢家。”两人的目光交锋,充满了敌意。在这个棋局中,彼此的立场谈不上泾渭分明,更多是错综复杂。

夜深人静,李康年独自一人在庭院中徘徊。院墙在月光下投下一道长长的影子,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的影子也拉得很长,像是过去和现在在他身后拉出的两个时空。李康年自语道:“当年的为了理想可以付出一切。如今,我却成了自己曾讨厌的那种人。”他的声音在静谧的夜晚回荡,脸上显露出深深的痛苦和挣扎。他站在月光下,似乎与这古老的庭院一同,沉浸在往昔岁月的河流中。

隔日,李康年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密报,百官议会的调查即将揭露他与商人勾结的证据。他对张元说:“看来,风暴即将来临。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张元忧心忡忡地回应:“这次,我们可能无法全身而退了。”

李康年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即便如此,我也要争取一个清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