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龙椅空缺与达赖喇嘛(1 / 2)

公元1750年,大明帝国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明皇十八世秦正继续罢朝,他将日常朝政交由内阁处理。皇帝的罢朝引起了朝中不少议论,一些老臣怀疑是身体不适,但也有人私下猜测是因为内心的纠结和疑虑以及五皇子的死亡。

在这个年头,京城的氛围与往年大不相同。朝廷上下,无不感受到了皇帝罢朝所带来的微妙变化。而在民间,百姓们则对皇帝的隐退议论纷纷,茶肆酒楼间充斥着各种传言和猜测。

公元1755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降临,这沉寂多年的朝堂再次泛起波澜。

达赖喇嘛再次进京,他的到来不仅是为了朝拜,更是为了接受一项特殊的荣誉。在明皇十六世时达赖喇嘛曾被赋予玉册玉宝,这象征着对其宗教地位的尊重。如今,秦正帝决定继续这一传统,加强大明与西藏的文化和宗教联系。

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中,一切都已准备就绪。高悬的龙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宫廷乐师们奏着庄严的乐曲。达赖喇嘛身着一袭金黄色法衣,头戴传统的黄帽,缓步走进了殿堂。在他的身后,一队僧众和随从肃立,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秦正帝身着龙袍,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他的面容庄重,目光深邃。尽管罢朝多年,但他在这重要时刻依旧展现出皇家的威仪。李慎和李宁远站在殿下,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

在这十几年的政治生涯里,李慎经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管理成就,最终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如今已成为新任内阁首辅。李慎的内心虽有担忧,但也知这是大明对外展示宽容和和谐的重要时刻。李宁远则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幕,心中对秦正帝的决策充满了敬佩。

达赖喇嘛跪下献上敬礼,声音中透露出虔诚:“万岁,贵国的宽容与大度,让西域深感敬畏。”

秦正帝轻声回应:“法王之来,是两地和谐的象征。朕希望此次册封,能进一步加强我们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闻言,殿下众人各自表情不一,却也不敢在这重要时刻出言扰乱。

随着达赖喇嘛的册封仪式的顺利进行,朝中的权力斗争和矛盾却在暗处悄然升温。一些保守派大臣暗中集结,试图对秦正的决策施加影响。而厂卫总指挥使徐铮则暗中注意到了这一切,他决定要密切关注朝中的动向,保护皇帝和帝国的稳定。

公元1756年春,大明帝国的京城中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氛。明皇十八世秦正帝朱煜,这位曾经推行多项改革,深受百姓爱戴的君主,正在面临生命的最后一刻。

秦正帝的健康在过去几年里急剧恶化。他曾经是那么的英明果断,如今却被病痛折磨着。他的身体日益虚弱,但精神却依旧清醒。在紫禁城的乾清宫中,秦正帝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但眼中依然闪烁着对大明未来的关切。

在他的身旁,内阁首辅李慎和徐铮正低声讨论着国家大事。朱煜虽然体弱,但仍坚持听取朝政汇报,这是他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感驱使。

“朕的时间不多了。”秦正帝朱煜虚弱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大明的江山社稷,朕只能托付给你们了。”

李慎低下头,心中充满了哀痛:“陛下,您为大明做出的贡献,天下人都将铭记。”

徐铮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陛下,请放心。朝中虽有波动,但我们定不会让任何人破坏大明的稳定。”

秦正帝微微点头,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已不多。他的目光转向窗外,望着紫禁城的宫殿和远处的京城,心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就在这时,一名御医匆匆走进来,脸上写满了无奈:“陛下,您需要好好休息,不宜再劳累。”

秦正帝轻轻摇头,声音越来越微弱:“朕的生命如落日般渐行渐远,大明的明天,就要交给你们了。”

夜幕降临,乾清宫中一片寂静。秦正帝朱煜,这位曾经带领大明经历风雨的君主,最终在春风中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这一夜,大明帝国的京城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寒流笼罩,不仅是气候上的变化,更是因为一则震惊天下的消息——明皇十八世,秦正帝朱煜的驾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