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知识的光辉(1 / 1)

公元1685年,大明盛世,皇城之内外皆沐浴在昌盛之风下。皇帝新诏下达,许国子监开设西方几何、天文、代数、以及炼金之术,与儒家经典并重。此举一出,京师上下哗然,士人议论纷纷,或叹息,或欢喜。

在国子监的荣光讲堂,年轻天文学者李淳儒雅端庄,手持精致的铜制星盘,向莘莘学子阐释西洋天文学之奥秘。自幼爱好星辰的他,曾孤身一人赴西域深入学习,终成一代天文大家。堂内学子,或挥毫疾书,或神情专注,对这东西合璧之学有了一番新的领悟。

“诸位,眼下天文学不再是占卜和预测吉凶的工具,它代表着对天文奥秘的探索。”李淳激昂地说道,手中挥舞着一张星图,“这些繁星,不仅仅是夜空的点缀,它们更是了解这个广袤苍穹的钥匙。”

而在国子监的另一处角落,一位名叫赵元的数学家正教授着代数学。他的教室里挤满了对数学充满兴趣的学生。赵元,天资聪颖,自幼酷爱数学,曾于西方学者间游学多年,带回诸多新知。“数学,是理解世界的语言。通过它,我们可以解读自然的规律,甚至预测未来。”

京城书院,樊榭云集,诗人墨客、儒家学者纷纷议论着朝廷新诏。翰林学士慕容澜抚须长叹,声如洪钟:“此番朝廷如此重视西洋之学,恐非我中华千年传统学问所宜。”他的故交,王远一袭儒袍反驳道:“慕容兄须知,天下学问无分中外,汲取他国之长,更显我大明胸怀。”

远在偏远的农村,一个年轻的农夫听闻这一消息,对自己的儿子说:“儿啊,如今世界在变,你若想有出息,或许应当去京城学习这些新学问。”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的儿子,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同时,朝廷中也依然存在着反对声音。一些保守的大臣担忧这会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定。“陛下,西学虽好,但不可忘我大明之本。”一位年长的大臣在朝会上谏言。

然而,永宁帝坚定地回应:“朕深知各位的担忧,但知识如同江河,不进则退。大明若要长治久安,必须拥抱新知。”帝王之言,铿锵有力,显示了他超越时代的胸襟与智慧。

自京城国子监至远方村庄,自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皆在这场学问之风潮中,寻找自身的定位。或固执守旧,或欣然接受,大明国风,因此悄然生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